导论
一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的理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问题
二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三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内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所有制理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前的所有制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前的所有制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之前的所有制理论的
历史局限性
第二节 马克思的所有制与产权理论的历史发展
一 第一个阶段:揭示所有制关系的本质内涵
二 第二个阶段:考察所有制关系的分析方法
三 第三个阶段:形成较为完整的所有制理论体系
四 第四个阶段:所有制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节 马克思所有制与产权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 认识某一社会的所有制和产权制度的方法论
二 所有制关系与产权关系归根到底体现了经济利益关系
三 所有制与产权是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不断
运动的范畴
四 对所有制及其结构判定上的生产力标准观
五 所有权的结构及其分解与组合
六 对未来社会所有制和产权制度的明确提示
第二章 俄国色彩的所有制理论
第一节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发展
一 新经济政策之前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二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第二节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思想及其后斯大林时代的改革尝试
一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 斯大林以后的所有制体制的改革尝试
第三节 苏联70余年所有制结构嬗变的理论反思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论
一 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和经济结构的构想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第二节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二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与方法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探索
一 必须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二 要打破对他国经验的迷信
三 变革所有制关系必须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节 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理论准备
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二 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理论准备
第二节 邓小平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突破“左”的所有制理论的基石
二 邓小平公有制主体地位理论
三 邓小平非公有制经济理论
四 邓小平所有制运行理论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继续
第一节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 产权的起源与本质
二 产权的功能
三 交易成本与科斯定理
四 产权与经济增长
第二节 两大所有制理论体系的比较
一 所有制、所有权、产权的概念辨析
二 技术进步与产权制度变迁:西方产权理论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吗?
三 产权不是经济范畴吗?
四 产权的外延
第三节 江泽民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念
二 对公有制经济及其主体地位的新解释
三 非公有制经济理论的新突破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论
一 何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中国特色
三 非公有制经济何以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节 混合经济:未来我国主要的经济形式
一 混合经济的概念辨析
二 究竟什么是混合经济
三 发展混合经济必须在三个环节上取得根本突破
第六节 劳动者联合所有制:新型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一 劳动者联合所有制是一种新型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
二 在我国发展劳动者联合所有制的现实意义
三 在我国发展劳动者联合所有制的现实基础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第一节 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究竟应该坚持什么方向?
一 再问国有企业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二 国有企业改革的巨大成就不容否定
三 国有企业改革改到现在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
四 必须坚持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正确方向
第二节 新公有制企业性质争论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一 根本分歧是什么?
二 何谓新公有制企业的性质?
三 我国新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三节 马克思要重建什么样的个人所有制?
一 理论界既有观点述评
二 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社会关系条件
三 个人所有制的确切含义
四 《试解》是对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科学内涵的严重误解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中国化新境界的理论成果
一 继续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二 继续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三 继续领导并最终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制定工作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