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恭先,1936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孟津县,1961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铁道建筑系,随后进入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现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从事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勘察设计工作,历任工程师、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滑坡研究室主任、副院长等。从业47年来,一直坚持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工程地质与岩土力学相结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较系统地研究了各类滑坡的形成条件、作用因素、发生和运动机理、监测预报理论与方法、滑坡的防治原则和工程措施,主持和参与治理的百余处大型复杂滑坡均取得了成功。对数以千计的滑坡和高边坡病害治理进行了咨询和方案论证,成效显著。主编的《滑坡防治》专著填补了我国在该学科的空白,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主持和指导的《滑坡的规律与防治》、《西北地区大型滑坡监测预报》成果分获全国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2004年主编的《滑坡学与滑坡防治技术》、2006年合著的《边坡与滑坡工程治理》专著,系统阐述了滑坡学的内容,揭示了各种滑坡的机理及有效防治措施。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翻译国外滑坡专著5部。1991年被评为铁道部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茅以升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大奖。1986~2003年任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会滑坡技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科协咨询中心滑坡防治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顾问、《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滑坡文集》编委会主任。王应先,1949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孟津县,大专学历。1972年11月进人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工作,历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曾任院长助理兼设计所副所长、所长、西北院副院长、党委书记、院长,现任董事长、党委书记。36年来,致力于特殊地质路基与灾害防治研究,先后参与多年冻土与盐湖、物探技术、滑坡与高边坡防治、文物保护与古塔纠偏等研究与工程实践,先后主持两项部级课题,参加4项课题研究,“道碴陷槽电法探测技术与推广应用”获铁道部四等奖,“测温法、氢气探测调查滑坡地下水”获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一等奖。“古塔及塔式建筑物精确可控纠偏技术”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论文12篇,其中2篇参加第五届国际滑坡会议交流。担任院领导10年来,主持制订实施西北院“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致力于五大传统专业、三大新兴专业的发展,特别是组织参与西北院三代人为之奋斗40载的青藏铁路建设,西北院主持参加的6项成果获中国铁道学会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继续坚持科学观测、科学研究为青藏铁路安全运营保驾护航;滑坡与高边坡防治技术研究系列成果,已变成为全国十几个行业、31个省(市、自治区)重点工程建设服务的现实生产力,由老专家编著的滑坡专著在全国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建设环境友好型小康社会,把滑坡地质灾害的危害减到最小,特组织编写这部《滑坡防治100例》,以飨读者。马惠民,1963年6月生,1985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地质专业。20余年来,一直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现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副总工程师、副院长等。长期从事西部山区铁路、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研究、勘察设计、咨询工作,主持和参与地质灾害治理项目近l00项,其中10余项为重大、复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4项分获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主编《山区高速公路高边坡病害防治实例》、《山区高速公路滑坡与高边坡病害防治技术实践》。2001年获第五届詹天佑人才奖,2002年获第四届甘肃省青年地质科技奖。兼任中国科协咨询中心滑坡防治技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科技专家委员会地质灾害防治委员会专家,注册岩土工程师、咨询工程师。近年来主持西部山区公路建设中的重庆万梁、巫奉、奉云等高速公路、安徽铜黄高速公路、贵州三凯高速公路,以及青海公路沿线的滑坡与高边坡病害防治工程中,利用研究成果的新技术、新方法,节约了工程成本。特别是创造性提出了按高边坡坡体结构特征预测灾害以及评价灾害危害程度的地质力学方法,用于工程实践,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