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社会学与中国社会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

定 价:¥99.00

作 者: 李培林,李强,马戎 主编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社会学理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9702901 出版时间: 2008-09-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904 字数:  

内容简介

  《社会学与中国社会》内容涵盖中国社会学近代以来的产生与发展、中国社会近代以来的演变、家庭与婚姻、宗族与家族、社区与公民社会、组织过程与制度安排、社会分层、性别与性、代际关系、教育和公平、种族与族群、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政治社会学、大众传媒、文化、宗教、移民与社会流动、人口变迁、城市化、技术、全球化、医疗、老龄化、贫困、犯罪、集群行为、资源与生态环境、风险社会、社会建设等。为社会学近三十年以来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简介

  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副会长,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博士,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回国留学人员成就奖”获得者。主要著作有:《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和谐社会十讲》、《村落的终结》、《国有企业社会成本分析》、《就业和制度变迁》、《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等。李强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包括: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民政部、北京市政府政策咨询顾问,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等。1978~1985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和法学硕士学位。1985~1999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曾任社会学系系主任、教授、博导等。1999年9月调入清华大学。曾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多所大学访问教授。研究领域: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应用社会学、城市社会学、贫困问题等。主要著作有:《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2004)、《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2004)、《社会分层与贫富差别》(2000)、《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1993)、《中国大陆的贫富差别》(1989)等十几种,发表论文100多篇,多次获得学术奖励。马戎1987年美国布朗大学社会学博士,同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任教。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社会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民族问题和族群关系、人口迁移与城市化、教育发展等。出版著作有《西藏的人口与社会》(1996年同心出版社)、《民族与社会发展》(2001年民族出版社)、《社会学的应用研究》(2002年华夏出版社)和《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2004年北大出版社)等。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社会学与近代变迁
 导论 社会学和中国经验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
   一 什么是社会和社会学?
   二 社会科学不再单纯以研究对象划分学科界限
   三 社会学的科学化和人文化双重特征
  第二节 社会学的基本假设和经验基础
   一 社会学是否需要基本假设
   二 社会学的基本假设
   三 注重研究重大现实问题的学科特点
  第三节 中国经验的形成及对中国社会学的意义
   一 东方现代化与中国经验
   二 中国经验和中国社会学的发展
 第一章 中国社会学的产生
  第一节 启蒙与西学东渐:社会学的产生
   一 社会思想与社会学思想
   二 群学与社会学
  第二节 社会进化:天演、变法、保群
   一 天演人变:寻求社会进化的规律
   二 群学:内圣外王和群本主义
  第三节 现代化:改良与制度变迁
   一 社会学改良思想与学术的制度化
   二 学术走向生活及其反思
 第二章 中国社会近代以来的演变
  第一节 中国传统社会的遗产
   一 以中国为中心的国史观
   二 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 清代的遗产
  第二节 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
   一 从天朝帝国到民族国家的巨变
   二 双轨政治的终结和社会的解体
   三 二元结构和过密化下的经济发展
   四 文化认同的危机与重建
  第三节 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一 中国革命的胜利
   二 总体性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 中国社会第三次转型的启动和背景
第二篇 个人与社会
 第三章 家庭与婚姻
  第一节 中国当代城乡家庭制度变迁的背景
   一 行政等级金字塔与社会发展的梯级模式
   二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乡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第二节 城乡家庭制度变迁的特征与机制
   一 城市家庭制度变迁
   二 农村家庭制度变迁
   三 社会变迁对城乡家庭的影响
  第三节 处于社会转型中的家庭策略
   一 关于家庭策略的研究回顾
   二 社会转型中家庭策略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社会转型中的婚姻
   一 婚姻文化模式:从家族婚到自主婚
   二 现阶段城乡婚姻的特征
  第五节 家庭制度变迁与社区情理
   一 影响城乡家庭制度变迁的因素
   二 家庭制度变迁的目标
   三 关于社区情理
 第四章 宗族和家族
  第一节 “宗族”的形式论和实质论
   一 家族与宗族之辨
   二 从形式论到实质论
  第二节 宗族、家族的形态
   一 宗族的早期历史形态
   二 宗族的文化创造
   三 宗族模式:水波差序对驻波差序
  第三节 国家、土地与革命
   一 宗族的国家模式:边陲说与中心说
   二 宗族与土地
   三 宗族与革命
  第四节 理解宗族的本土视角
   一 实质论的宗族观点
   二 水波差序格局对驻波差序格局的观点
   三 边陲说与中心说的观点
   四 华南基层社会的宗族文化创造
   五 宗族土地经济的公有制度
 第五章 社区和公民社会
  第一节 社区的概念、基本要素与范围
   一 社区概念的起源
   二 社区构成要素
   三 社区范围的确定
  第二节 社区公民社会兴起的宏观视野
   一 世界性的社区发展潮流
   二 中国社区成长历程
  第三节 政府推动下的社区建设和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一 划定邻里社区规模
   二 居委会自治
   三 让街道也褪去行政色彩
  第四节 追求自治的社区公民行动和政治参与
   一 自荐参选人大代表
   二 社区民间组织行动
   三 社区公民行动的政治影响力
  第五节 社区公民社会成长与城市治理关系重构
   一 中国社区公民社会成长的特性
   二 共同治理:塑造新型政治关系
 第六章 组织过程与制度安排
  第一节 国家控制下的组织结构
   一 国家推动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控制
   二 城乡社会组织
   三 组织中的个人
  第二节 改革时期的组织结构变迁
   一 农村改革与组织变迁
   二 农村自治组织
   三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第三节 社会转型时期的城市组织
   一 单位组织功能弱化
   二 城市民间组织的发展
第三篇 社会的结构性差异
 第七章 社会分层
  第一节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一 传统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特征
   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变
  第二节 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一 农民的职业分化与新职业体系的形成
   二 体力劳动工人队伍的变化
   三 个体、私营工商层的兴起
   四 身份制的变迁
   五 单位制的变迁
  第三节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的分析
   一 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
   二 中心群体与边缘群体
   三 社会利益群体与改革
   四 “倒丁字形”的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
   五 关于贫富分化的分析
   六 中国社会学界对于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的其他理论解释
  第四节 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变化的新趋势
   一 阶级结构定型化
   二 精英群体关系的变化
   三 中间阶层的发展趋势
   四 阶层利益的多元化
 第八章 性别与性
  第一节 性别与性研究对社会学方法论的影响
   一 性别研究挑战“价值中立”的学术立场
   二 性研究挑战二元思维和本质主义
   三 超越绝对主义
  第二节 公民权意义上的性别政治与性政治
   一 公民权与性别身份的讨论
   二 公民权与性权利的讨论
  第三节 “大家”与“小家”下的性别
   一 国家、家庭与妇女解放
   二 婚姻家庭内部的性别关系
  第四节 社会变迁下的性别发展
   一 经济增长与性别平等
   二 非农化过程中的女性
   三 社会流动、阶级与性别
 第九章 代际关系
  第一节 社会学与人类学视野中的代际关系
   一 代和代际关系:一些基本概念
   二 代际关系的基本解释框架和相关争论
  第二节 中国社会的代际关系及其变迁
   一 中国传统社会的代际关系
   二 中国转型社会的代际关系
  第三节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代际关系及其研究的新走向
   一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代际关系的新走向
   二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代际关系研究的新走向
 第十章 教育和公平
  第一节 教育公平的概念
   一 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
   二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公平观
  第二节 从权利平等到教育机会均等
   一 “文革”前十七年:阶级内的平等
   二 “文革”十年:教育平等的乌托邦
   三 20世纪80年代:“分数面前的平等”
   四 “教育产业化”的政策
  第三节 教育机会和社会分层
   一 高中阶段的教育机会和社会分层
   二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第四节 教育公平问题的讨论
   一 教育究竟能否促进社会公平
   二 权利的平等仍然是问题吗
   三 两种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
   四 公平与优秀的矛盾
   五 影响教育公平的新动因
 第十一章 种族与族群关系
  第一节 “民族”和“族群”的定义
   一 西方社会学研究中的“种族”、“民族”、“族群”定义
   二 斯大林的民族理论
   三 “民族”、“族群”概念在我国民族研究中的引入
  第二节 多民族国家指导民族关系的理论框架和政策目标
   一 “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在欧洲的兴起
   二 美国种族—族群关系发展史上的三个阶段
   三 中国传统的族群观和族群关系理论
   四 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第三节 现实社会中族群关系的研究方法
   一 衡量族群关系的变量体系
   二 族群分层与社会流动
   三 影响族群关系的因素
  第四节 族群关系的专题研究
   一 族群集团在人口结构方面的差异
   二 语言使用与族群关系
   三 族群居住格局
   四 族际通婚
   五 政府制定的以族群为对象的制度
 第十二章 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
  第一节 社会网理论的发展
   一 个人层次的社会网研究
   二 集体层次的社会网研究
   三 网络动态学
  第二节 社会资本理论及其衡量
   一 社会资本的定义与分类
   二 集体层次的社会资本
  第三节 中国人的关系
   一 差序格局下的关系网络
   二 人情交换与工具性交换
   三 中国人关系的四分法——家人、熟人、弱连带与无连带
   四 加入权力维度的关系类型
  第四节 中国社会资本的衡量
   一 自我中心社会网的衡量
   二 整体网的衡量
第四篇 社会制度
 第十三章 政治社会学与中国改革
  第一节 中国个人权力地位获得的制度环境及其演进
   一 改革前个人权力地位获得的制度环境
   二 改革后个人权力地位获得的制度环境及其演进
  第二节 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的政治体系及其发展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系及其发展
   二 社会结构转型与政治体系
   三 社会经济转型的政治动因分析
  第三节 政治社会学与当代中国现实
   一 经济社会转型与权力资源分配
   二 当前中国政治体系面临的社会问题及其对策
 第十四章 大众传媒
  第一节 现代社会与大众传媒
   一 理解大众传媒
   二 大众传播与大众传媒
   三 大众传媒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现代中国的大众传媒
   一 新闻事业的沿革与发展
   二 从新闻事业到大众传媒
   三 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
   四 中国传媒产业的分类
  第三节 中国大众传媒体制
   一 大众传媒的性质与社会功能
   二 中国特色的大众传媒
   三 大众传媒的自由与责任
  第四节 网络时代的大众传媒
   一 网络社会的崛起
   二 大众传媒与和谐社会
   三 大众传媒的未来
 第十五章 文化、价值观与社会心态
  第一节 文化、价值观与社会心态:概念界定
   一 文化:一个歧义丛生的概念
   二 价值观与社会心态
  第二节 传统价值观与社会心态:中国文化溯源
   一 中国人的“公”与“私”
   二 中国人的性格
   三 人情与面子
  第三节 变迁:对外部世界冲击的回应
   一 接触现代:困境与选择
   二 “五四”运动与反传统浪潮
   三 两项个案:透视社会心态之变迁
  第四节   第二次裂变:转型时代的精神革命
   一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
   二 价值观与社会心态的嬗变轨迹
   三 边际人:中国人的精神群像
   四 中国人价值观与社会心态变化的新趋势
 第十六章 中国宗教与民间信仰
  第一节 中国宗教共同体的建构
   一 概念辨析:宗教、民间信仰和迷信
   二 有关中国人宗教信仰的迷思
   三 当代中国社会的宗教图景
  第二节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宗教制度
   一 宗教社会学的范式转型
   二 中国宗教:政府管制与宗教变迁
  第三节 中国人的宗教心理和宗教行为
   一 宗教心理和行为:多维的研究路径
   二 宗教(群体)资格:中国人的宗教行为模式
第五篇 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
 第十七章 移民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流动
   一 经济改革之前的社会流动
   二 社会流动模式的转变
   三 开放性与社会流动率
   四 各阶层的社会流动特征
  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城乡移民运动
   一 工业化与城乡移民运动
   二 对城乡移民运动的理论解释
   三 反城市化战略与城乡移民
   四 民工潮与农民工现象
  第三节 移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获得
   一 劳动力流动与移民
   二 社会隔绝与移民的市民化障碍
   三 城乡移民与社会经济地位流动
 第十八章 经济发展、社会变化与人口转变
  第一节 中国独特的人口转变
   一 人口转变的影响因素
   二 计划生育政策
   三 人口转变的成效
  第二节 人口红利、增长源泉和增长绩效
   一 人口与经济发展
   二 增长源泉与人口红利
   三 劳动力供给效应和储蓄效应
  第三节 人口转变与经济社会挑战
   一 “未富先老”导致劳动力短缺
   二 增长源泉及可持续性
   三 人口结构失调的社会经济因素
  第四节 发展阶段转折及其社会经济含义
   一 “刘易斯转折点”
   二 增长方式如何转变
   三 “库兹涅茨曲线”
   四 劳动力市场制度演变
 第十九章 城市化与城乡关系
  第一节 城市化的历程
   一 城市化过程与阶段
   二 中国城市化的地域特征
   三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化
   四 大城市圈的形成
  第二节 城市化的特征
   一 行政主导:从资源垄断到政策引导
   二 发展路径:从单向到双向
   三 城市社会:从单位社会到阶层化社会
  第三节 城乡关系
   一 城乡分治
   二 城乡不平等
   三 走向协调发展的城乡关系
 第二十章 技术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技术的知识系谱
   一 科学、技术与社会
   二 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
   三 社会学:技术与社会
  第二节 科技在中国:基本特征
   一 科技体系
   二 国家主导
   三 重大科技成果
  第三节 技术应用与社会变迁
   一 技术应用与社会变迁的解释框架
   二 案例一: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
   三 案例二:纺织技术的扩散
   四 案例三:信息技术的应用
   五 技术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第二十一章 全球化中的文化冲突与共生
  第一节 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一 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中的不平等格局
   二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观念的冲击
   三 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民族国家的衰落
   四 全球化与民族认同
  第二节 全球化与文化冲突
   一 全球化在文化上的表现及其与中国的国家利益
   二 全球化与民族传统文化
   三 全球化与文化多元性
   四 警惕“多元文化主义”的陷阱
   五 消费主义与传统文化
  第三节 充满悖论的全球化过程
   一 当代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悖论:人权与主权的对立
   二 全球化是充满风险的过程
   三 现代性充满了不确定性
  第四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共生
   一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是全球性与在地性的对立统一
   二 “和而不同”是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 文化自主:“各美其美,美人之美”
   四 文化自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第六篇 社会安全与社会建设
 第二十二章 健康和医疗
  第一节 医疗体制的类型学:理论框架与国际经验
   一 医疗服务的性质和特点:外部性与信息不对称
   二 医疗服务的组织模式
   三 公立医疗机构的组织和治理变革
   四 医疗卫生体制的多样性
  第二节 中国健康保障体系的制度演变
   一 集体主义的嵌入性:计划体制下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特征
   二 市场转型与传统医疗保障体系的瓦解
   三 中国城市:从单位医保制走向社会保险制
   四 中国农村:从社区医疗保险到国家医疗保障
   五 走向全民医保:国家与市场的再定位
  第三节 中国医疗服务递送体系的制度演变
   一 没有市场化的商业化:从事业单位到企业化管理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二 没有民营化的商业化:市场转型中公立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
  第四节 医疗体制改革: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构
   一 中国医疗卫生资源的总体情况
   二 医疗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及其后果
   三 医疗体制改革的关键:政府正确地履行其职责
 第二十三章 老龄化社会与养老
  第一节 中国的人口变迁
   一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测量
   二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趋势
   三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四 老年群体的分化
   五 人口变迁理论的解释
  第二节 关于老龄化的社会学研究
   一 基本理论视角
   二 现代化理论对老年人社会地位变化的阐释
   三 中国社会学关于养老的研究
  第三节 老龄化与社会制度变迁
   一 老龄化与家庭
   二 老龄化与经济
   三 老龄化与卫生保健
  第四节 养老的社会建构
   一 国家责任的界定
   二 福利分配与社会分层
   三 福利多元主义的发展趋势
 第二十四章 社会政策与反贫困行动
  第一节 社会政策的基本原理
   一 社会政策的概念和领域
   二 社会政策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 当代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
   一 我国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及改革开放以来的转型
   二 和谐社会目标下中国社会政策体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议题
  第三节 当代世界的贫困问题及贫困理论
   一 当代世界的贫困问题
   二 当代各国的贫困理论及反贫困实践
  第四节 当代中国的贫困问题和反贫困行动
   一 当代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及反贫困行动
   二 当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及反贫困行动
 第二十五章 越轨行为与犯罪
  第一节 越轨行为及其分类
   一 越轨行为的界定
   二 越轨行为的分类
   三 社会转型期中国越轨行为的突出表现
  第二节 犯罪行为及其分类
   一 犯罪行为的界定
   二 犯罪行为的分类
   三 社会转型期中国犯罪行为的突出表现
  第三节 越轨和犯罪行为的类型及其特点
   一 中国越轨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二 中国犯罪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第四节 越轨与犯罪的社会控制
   一 中国特色的社会控制理论
   二 当代中国社会控制的实践经验
 第二十六章 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
  第一节 社会运动的相关概念和西方传统理论
   一 什么是集群行为、社会运动和革命
   二 西方传统社会运动理论
  第二节 西方社会运动研究的发展
   一 政治过程理论的崛起
   二 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社会运动研究
   三 社会运动研究的困境和出路
  第三节 国家与社会关系和社会运动动态
   一 中国城市阶级政治前景
   二 中国环保运动
 第二十七章 资源和生态环境
  第一节 环境、资源与环境社会学
   一 环境与资源的概念
   二 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三 环境社会学与资源社会学
  第二节 环境问题的致因分析与启示
   一 环境问题概述
   二 关于环境问题的致因分析
   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节 环境关心测量的意义与实践
   一 环境关心的概念与测量的复杂性
   二 环境关心量表(NEP)的提出与修订
   三 修订过的环境关心量表在中国的应用
 第二十八章 风险社会与新型社会风险
  第一节 风险与风险社会的来临
   一 风险的概念
   二 风险的类别
   三 风险社会的含义
  第二节 风险社会的治理机制
   一 风险与风险治理
   二 现代风险治理的机制
   三 风险治理机制的关系
  第三节 变革的社会与中国的新型社会风险
   一 中国社会变革的特点
   二 中国社会面临的新型社会风险
   三 中国当前风险状态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建设共存-共担的复合风险治理机制
   一 SARS危机与“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二 复合公共责任与复合治理
   三 通过复合治理走向和谐社会
 第二十九章 社会建设与社会和谐
  第一节 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 新时期社会建设思想的形成
   二 和谐社会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 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
   四 和谐社会建设与市场经济
  第二节 社会建设与社会政策
   一 阶级阶层政策的调整
   二 分配政策的调整
   三 社会政策调整的取向和特点
  第三节 社会政策变化的基本内容
   一 人口政策的变化
   二 就业和劳动关系政策的变化
   三 社会保障政策的变化
   四 反贫困政策的变化
   五 教育政策的变化
  第四节 社会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一 城乡关系问题和反贫困问题的考验
   二 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挑战
   三 就业问题和劳动低成本时代逐步走向终结
   四 老龄化和社会保障的压力
   五 环境、资源与快速发展的矛盾
  第五节 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改革
   一 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
   二 社会管理与社区建设
   三 社会管理与社会组织
   四 社会体制改革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