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中国政治嘉道时期的灾荒与社会

嘉道时期的灾荒与社会

嘉道时期的灾荒与社会

定 价:¥30.00

作 者: 张艳丽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中国政治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10071053 出版时间: 2008-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90 字数:  

内容简介

  《嘉道时期的灾荒与社会》旨在将嘉道时期作为一个整体时段,从研究相对薄弱的灾荒切入社会,在尽量多掌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探讨这一特殊时段的灾荒成因,分析灾荒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影响,总结当时政府应对灾荒的举措,阐述特殊时代下民间力量对抗灾救荒所做的特殊贡献,藉以凸现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社会景象。《嘉道时期的灾荒与社会》是北京社科院青年课题《嘉道时期的灾荒研究》的最终成果,旨在将嘉道时期作为一个整体时段,从研究相对薄弱的灾荒切入社会,在尽量多掌握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探讨这一特殊时段的灾荒成因,分析灾荒对当时社会的深刻影响,总结当时政府应对灾荒的举措,阐述特殊时代下民间力量对抗灾救荒所做的特殊贡献,藉以凸现这一特殊时期的特殊社会景象。《嘉道时期的灾荒与社会》的每一步进展都与诸多前辈、师长的倾心教诲密不可分。在此,我对李文海先生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先生广博的知识,精益求精的严谨学风,谦虚谨慎、坦荡无私的处世风范将使我受益终生。另外,中国人民大学的程献老师、夏明方老师等都曾给予我很多无私的指导。北京社科院历史所尹钧科先生对我们年轻同志悉心指导,吴建雍、王岗所长和袁熹、吴文涛、赵雅丽、许辉等同事在工作上、生活中对我关怀备至。他们的关怀和鼓励,使我感受到同事之间深厚的友情。人民出版社编辑邵永忠和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项目中心李岚同志在百忙之中。抽出大量精力,为《嘉道时期的灾荒与社会》顺利出版付出了很多心血和劳动。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先生和父母家人,他们在我身后默默的奉献为我能够坚持写作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不知不觉中,我的儿子已经十个月了,从安静地躺在床上朦胧张望的婴儿成长为一个伸着小腿到处乱爬,扶着栏杆摇晃着站起,蹒跚学步的小大人。他富有表情的眼神、咯咯的笑声,他的每一个举动,每一步成长,都给我枯燥的写作生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我在这里一并对他们给予我的一切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其实,要感谢的人真是太多了,正是在诸多师友、亲人的鼓励帮助下,我才能够完成《嘉道时期的灾荒与社会》的写作。《嘉道时期的灾荒与社会》即将出版之际,适逢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灾情极其惨烈。

作者简介

  张艳丽,1976年生,河北唐山人,历史学博士,北京社科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灾荒史、北京史等方面的研究。曾参与教育部研究基地重点项目《清代灾荒研究》、国家清史编纂工程《京师志》、北京社科院重大课题《整合北京山区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和《北京专史集成•宗教卷》等课题,发表论文多篇。

图书目录

序言
绪论
第一章 嘉道时期的社会状况
 第一节 嘉道中衰
  一、吏治全面败坏
  二、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三、财政拮据严重
  四、社会危机四伏
 第二节 有心求治,无力回天
第二章 嘉道时期的六大灾荒
 第一节 嘉庆六年(1801年)永定河决口
 第二节 嘉庆十八年(1813年)冀鲁豫三省旱灾
 第三节 道光三年(1823年)北方京畿直隶、南方苏浙皖等省大水灾
 第四节 鸦片战争爆发后连续三年黄河大决口
 第五节 道光二十六、二十七年(1846—1847年)秦豫大旱
 第六节 道光末年的东南各省大水灾
 第七节 其他
第三章 嘉道时期灾因探析
 第一节 自然原因第二节社会原因
  一、嘉道时期人类不当的生产活动与灾荒一
  二、政治腐败与灾荒
  三、战争与灾荒
第四章 嘉道时期的灾荒与农民起义
 第一节 自然灾害促使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
 第二节 灾荒引发农民起义
 第三节 嘉道时期统治者对农民起义的防范和对策
 第四节 灾荒对战争的影响
  一、广大贫苦人民尤其是灾民壮大了起义队伍
  二、粮食补给对作战双方的影响
  三、自然灾害对作战双方的影响
 第五节 战争对救灾的影响
第五章 嘉道时期政府的荒政举措
 第一节 防灾备荒措施
  一、重农备荒
  二、仓储备荒
  三、兴水利备荒
  四、治河
 第二节 报灾、勘灾与查赈
  一、报灾与匿灾、捏灾
  二、勘灾与勘灾不实
  三、查赈
 第三节 救灾措施
  一、蠲缓
  二、赈济
  三、调粟
  四、借贷
  五、安辑流民
第六章 嘉道时期的民问赈济
 第一节 政府救灾能力的下降
 第二节 政府对民间赈济的倡导
 第三节 民间赈济的状况
  一、民间赈济力量组成
  二、民间赈济形式
  三、民间赈济的地域范围
  四、民间力量参与救灾的形式
 第四节 民间赈济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