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库淤积与潼关高程

三门峡水库淤积与潼关高程

三门峡水库淤积与潼关高程

定 价:¥80.00

作 者: 胡春宏,陈建国,郭庆超 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水工建筑物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30225450 出版时间: 2008-08-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44 字数:  

内容简介

  《三门峡水库淤积与潼关高程》针对三门峡水库严重的泥沙淤积和潼关高程居高不下等问题,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分析、实体模型试验和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等多种研究手段,对渭河水沙过程变化与下游河道演变、三门峡水库淤积过程与潼关高程变化、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与降低潼关高程、潼关高程变化对渭河下游的影响、东庄水库与引江济渭工程对渭河下游的作用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工作以降低潼关高程和减少库区泥沙淤积为目标,提出了潼关高程降低的近期与中长期目标和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的调整方案。研究成果为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的调整和降低潼关高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三门峡水库淤积与潼关高程》可供从事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水库泥沙、防洪减灾、黄河治理等方面研究、设计和管理的科技人员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胡春宏,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62年4月出生,浙江慈溪人。1982年获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治河专业学士学位,1985年和1989年分别获清华大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主要从事泥沙运动力学、河床 演变学、河道与河口整治、河流模拟等领域的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先后主持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等80余项,包括在黄河、长江、塔里木河等江河湖库,以及火电厂、核电厂、灌区等的取水防沙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生产课题,在黄河口演变与整治、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基本规律与治理、潼关高程控制与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渭河下游河道演变与治理、塔里木河演变与生态整治、刘家峡水库泥沙问题、官厅水库泥沙问题、东庄水库泥沙问题、明渠挟沙水流运动的力学和统计规律、漫滩水沙运动力学、流域水沙优化配置与泥沙资源化等方 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8本,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1996年获第四届钱宁泥沙科学奖,1998年获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2006年度“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陈建国,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62年10月生,内蒙古呼和浩特人。1984年获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士学位,1991年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硕士学位。现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副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世界泥沙学会发起会员、国际水力学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八五”、“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水利部重点项目、水利部“948”项目等30余项,以及河道治理、火电厂、核电厂、抽水蓄能电厂的取水防沙等重大生产课题40余项;合编专著3本,发表论文7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07年获第八届钱宁泥沙科学技术奖。郭庆超,男,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1965年1月生,安徽六安人。2000年获里贾那大学(University of Regina)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硕士导师,中国水利学会泥沙专委会委员、世界泥沙学会会员、国际水力学会会员、国际大坝委员会泥沙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泥沙工程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完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50余项科研任务;发表期刊论文30余篇,其中十多篇被SCI和EI检索,会议论文近40篇,合作出版专著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大禹水利科技奖2次,并获得里贾那大学学术研究奖,中国水利学会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科技英才等奖励和荣誉。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三门峡水库概况
1.2 三门峡水库的修建和改建及其经历的运用方式和产生的问题
1.2.1 三门峡水库的修建和改建
1.2.2 三门峡水库经历的运用方式和产生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成果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第2章 渭河下游水沙过程变化与河道演变
2.1 渭河下游与泾河来水来沙过程
2.1.1 渭河下游河道概况
2.1.2 渭河下游来水来沙过程变化
2.1.3 近20年渭河下游来水来沙过程变化特征
2.2 三门峡水库修建前渭河下游的河道演变
2.3 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渭河下游的河道演变
2.3.1 渭河下游河道淤积量变化过程
2.3.2 近20年来渭河下游河道淤积的特征
2.3.3 渭河下游河道淤积原因分析
2.3.4 高含沙水流的输沙特性
参考文献
第3章 三门峡水库淤积过程与潼关高程变化
3.1 小北干流来水来沙过程
3.1.1 小北干流来水来沙量的年际变化
3.1.2 小北干流来水来沙量的年内分配
3.1.3 小北干流流量的变幅
3.1.4 小北干流各流量级和各含沙量级出现几率的变化
3.1.5 小北干流悬移质级配的变化
3.1.6 小北干流支流来水来沙情况
3.2 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与淤积过程
3.2.1 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
3.2.2 三门峡水库淤积过程
3.3 三门峡水库修建前潼关高程的变化
3.3.1 历史时期潼关高程变化
3.3.2 建库前期潼关高程变化
3.4 三门峡水库修建后潼关高程变化及其成因
3.4.1 建库后潼关高程的变化过程
3.4.2 潼关高程上升对其上游河道的影响
3.4.3 建库后潼关高程成因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三门峡水库与渭河下游河道演变模拟技术
4.1 泥沙数学模型
4.1.1 泥沙数学模型计算方法
4.1.2 三门峡库区与渭河下游河道挟沙能力
4.1.3 泥沙数学模型率定与验证
4.2 全动床实体模型
4.2.1 渭河下游河道实体模型设计
4.2.2 实体模型验证试验
参考文献
第5章 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与降低潼关高程
5.1 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方案设计
5.1.1 水沙系列确定
5.1.2 水库运用条件
5.1.3 计算的初始条件
5.2 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方案对降低潼关高程的作用
5.2.1 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方案时计算的潼关高程变化过程
5.2.2 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方式对潼关高程的影响
5.2.3 三门峡水库来水来沙条件对潼关高程的影响
5.2.4 三门峡水库不同运用方案时计算的三门峡库区冲淤量
5.3 降低潼关高程的途径
5.3.1 降低潼关高程的途径与预期目标
5.3.2 综合措施对降低潼关高程的作用
5.3.3 潼关高程的稳定降低
5.4 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的调整方案
参考文献
第6章 潼关高程变化对渭河下游的影响
6.1 实体模型试验方案
6.1.1 实体模型试验水沙系列及其特征
6.1.2 实体模型试验条件与试验方案
6.2 不同潼关高程对渭河下游影响的实体模型试验成果
6.2.1 水沙系列1的实体模型试验成果
6.2.2 水沙系列2的实体模型试验成果
6.2.3 实体模型试验成果综合分析
6.3 汇流区整治对潼关高程及渭河下游的影响
6.3.1 汇流区实体模型试验水沙系列特征
6.3.2 汇流区实体模型试验条件
6.3.3 汇流区整治方案与试验方案
6.3.4 汇流区不同整治方案实体模型试验成果分析
参考文献
第7章 东庄水库与“引江济渭”工程对渭河下游的作用
7.1 东庄水库修建对渭河下游的作用
7.1.1 东庄水库概况
7.1.2 计算方案及计算条件
7.1.3 计算水沙系列特征
7.1.4 东庄水库30亿m3库容、不放淤用淤运用对渭河下游河道的作用
7.1.5 东庄水库30亿m3库容、放淤用淤运用对渭河下游河道的作用
7.1.6 东庄水库26亿m3库容运用对渭河下游河道的作用
7.2 “引江济渭”工程对渭河下游的影响
7.2.1 “引江济渭”工程概况
7.2.2 “引江济渭”工程设想方案
7.2.3 “引江济渭”工程不同引水规模对渭河下游河道的作用
7.2.4 “引江济渭”工程有关技术问题的探讨
参考文献
第8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