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1.3 分析化学的进展
第2章 定量分析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2.1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
2.1.1 试样的采取与制备
2.1.2 试样的分解
2.1.3 测定方法的选择
2.1.4 分析结果的质量评价
2.2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2.2.1 误差的分类及表示方法
2.2.2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2.2.3 误差的传递
2.2.4 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2.3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2.3.1 有限次测定随机误差的t分布
2.3.2 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
2.3.3 显著性检验
2.3.4 可疑数据的取舍
2.4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2.4.1 有效数字
2.4.2 修约规则
2.4.3 运算规则
2.5 回归分析法
2.5.1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
2.5.2 回归方程的检验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滴定分析
3.1 滴定分析法概述
3.1.1 滴定分析法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3.1.2 滴定分析的操作程序
3.1.3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和滴定反应条件
3.1.4 滴定方式
3.2 物质组成的标度方法
3.2.1 不同试样组成的表示方法
3.2.2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3.3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3.3.1 基准物质
3.3.2 标准溶液的配制
3.3.3 标准溶液浓度的计算示例
3.4 滴定分析的计算
3.4.1 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
3.4.2 滴定分析计算示例
阅读材料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酸碱滴定法
4.1 酸碱质子理论
4.1.1 酸碱质子理论的基本概念
4.1.2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4.2 酸碱溶液有关浓度的计算
4.2.1 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4.2.2 酸碱溶液pH值的计算
4.3 缓冲溶液
4.3.1 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制
4.3.2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4.3.3 缓冲容量
4.3.4 缓冲溶液的配制
4.4 酸碱指示剂
4.4.1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4.4.2 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4.4.3 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4.4.4 混合酸碱指示剂
4.5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4.5.1 强碱滴定强酸
4.5.2 强碱滴定一元弱酸
4.5.3 多元酸、碱和混合酸的滴定
4.6 滴定终点误差
4.6.1 强酸的滴定终点误差
4.6.2 弱酸的滴定终点误差
4.7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4.7.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4.7.2 直接滴定法的应用与示例
4.7.3 间接滴定法的应用与示例
4.8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4.8.1 非水滴定中的溶剂
4.8.2 非水滴定条件的选择
4.8.3 非水滴定的应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配位滴定法
5.1 配合物与配位反应概述
5.1.1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配合物
5.1.2 配合物的配位平衡
5.2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及影响因素
5.2.1 EDTA的性质
5.2.2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
5.2.3 副反应系数
5.2.4 条件稳定常数
5.3 金属指示剂
5.3.1 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5.3.2 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5.3.3 使用金属指示剂应注意的问题
5.3.4 常用金属指示剂
5.4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5.4.1 配位滴定曲线
5.4.2 配位滴定终点误差
5.4.3 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5.5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5.5.1 在不同酸度下的分步滴定
5.5.2 掩蔽法
5.5.3 用其他配位剂滴定
5.5.4 化学分离法
5.6 配位滴定的方式和应用
5.6.1 直接滴定法
5.6.2 返滴定法
5.6.3 置换滴定法
5.6.4 间接滴定法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6.1 氧化还原反应
6.1.1 电极电位和条件电位
6.1.2 影响电极电位的因素
6.1.3 氧化还原平衡
6.1.4 在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的程度
6.1.5 氧化还原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
6.2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6.2.1 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
6.2.2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6.3 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
6.3.1 预氧化
6.3.2 预还原
6.4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应用
6.4.1 高锰酸钾法
6.4.2 重铬酸钾法
6.4.3 碘量法
6.4.4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 重量分析法与沉淀滴定法
7.1 沉淀溶解平衡及影响因素
7.1.1 沉淀的溶解度和溶度积
7.1.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第8章 电位分析法
第9章 分光光度法
第10章 分析化学中的分离与富集方法
第11章 复杂体系的定量分析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