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小说侦探/推理/悬疑小说密室中的旅行

密室中的旅行

密室中的旅行

定 价:¥15.00

作 者: (美国)保罗·奥斯特 著;文敏 译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美国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20067435 出版时间: 2008-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 页数: 144 字数:  

内容简介

  老人醒来,惘然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陌生的房间。他不记得自己是谁,怎么来到这里?可想而知自己是被关在房间里了,他(姑且叫他茫然先生)开始阅读桌上的一部文稿,那是另一个囚犯的故事,那个交替出现的世界更是让老人一头雾水。然而,这些文稿似乎正是为他准备的,另外还有一叠让他神思恍惚的照片。随着时间推移,各色人物逐一来到斗室中。与此同时,一架暗置在他头顶的摄像机不停地拍摄他的图像,记录下他的行动,他的每一句话也都被录音。有人在监视…… 《密室中的旅行》具有典型的奥斯特风格:神秘的故事,流畅的叙述,一段被遮蔽的往事,还有,某个地方,一个隐身的操控者。然而,当我们看到茫然先生这一天内的生活,也许会发现,他的世界与我们并非完全不同。

作者简介

  保罗·奥斯特,一九四七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他被视为美国当代最勇于创新的小说家之一。保罗·奥斯特的主要作品有小说《布鲁克林的荒唐事》《纽约三部曲》《幻影书》等。他曾获法国美第奇最佳外国小说奖、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王储文学奖,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他编剧的电影《烟》于一九九六年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最佳编剧奖。新作《密室中的旅行》是其第十二部长篇小说。保罗·奥斯特现定居纽约布鲁克林区。译者简介:文敏,一九五五年出生于上海。高级记者,现居杭州。一九九四年开始从事文学翻译,已出版译作十八种,约三百五十万字。主要有:J.M.库切《等待野蛮人》《男孩》《内陆深处》《凶年纪事》、托马斯·哈代《儿子的否决权》(小说集)、L.M.蒙哥玛利《新月的艾米莉》、斯蒂芬一金《三张牌》(《黑暗塔》Ⅱ)、保罗·奥斯特《纽约三部曲》《密室中的旅行》等。

图书目录

后记
  本书原名TravelsintheSeriptorium,setiptorium一词本指中世纪隐修院的“缮写室”,这个单词是从中古拉丁语演化过来的,有些古意盎然的味道,如果硬要从中文里边找出一个对应词,大概就是佛寺的“写经室”了。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正好有scriptorium这一词条,释义如下:
  中世纪较大隐修院典籍抄录中心的最典型的抄写处所;由于圣本笃对文学活动的支持,缮写室成为最具特色的本笃会内较大机构。然而所有在缮写室工作的人员,并非全是修士;来自隐修院外的在俗信徒和艺术家(书稿装饰者),加强了教会抄写员的队伍。从希腊一罗马时代起,图书馆、手稿出版商、大学以及类似机构都设有非宗教性的缮写机构。
  当然,保罗.奥斯特的书名用这个词表示主人公被囚禁的居所,有隐喻、象征的意思,不是原来的意义上的“缮写室”。如果书名照直译作“缮写室的旅行”或是“写经室的旅行”,难免让人联想到宗教话题,或是年湮代远的文史秘踪,字面上也有些费解。现在根据作品中的意象,译为“密室中的旅行”。
  上一次翻译保罗.奥斯特的书是《纽约三部曲》(浙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3月初版),那是他早年成名时的旧作,这回倒是他最新的作品,二者写作时间相隔二十多年。但从翻译中的感受而言,我觉得二者叙述风格相差不大,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文风更趋老成。我在《纽约三部曲》译后记里曾肤浅地谈到对那部作品的一些阅读体会,谈到保罗.奥斯特与博尔赫斯的艺术渊源尤其是他那种写实手法中的“诗意的想象”,感觉中与博尔赫斯很有关系。我自己并不从事什么研究,不知道学者们对作者的艺术手法作如何评价,但这回译完《密室中的旅行》仍有那种感觉,书中那些故意模糊主客体关系的障眼法就像是出自博尔赫斯的魔法学校。
  譬如,本书结尾前主人公茫然先生读到一部名为《密室中的旅行》的文稿,偏偏就是这个故事本身,于是又把读者拉回到本书开头这种游戏式的结撰手法是将故事嵌入元故事的叙述层,形成一种周而复始的自我复制。博尔赫斯在《堂吉诃德的部分魔术》一文中就专门讲述这个问题,他举了《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罗摩衍那》和《一千零一夜》的例子,阐释那种“书中之书”、“戏中之戏”的奥妙,尤其《一千零一夜》第六百零二夜的故事更是一个绝妙的教案。博尔赫斯还引述乔赛亚.罗伊斯的一个论题,那位十九世纪美国哲学家在《世界与个人》第一卷中写道:
  设想英国有一块土地经过精心平整,由一名地图绘制员在上面画了一幅英国地图。地图画得十全十美,再小的细节都丝毫不差;一草一木在地图上都有对应表现。既然如此,那幅地图应该包含地图中的地图,而第二幅地图应该包含图中之图的地图,依此类推,直至无限。
  不消说,“图中之图”自有绘画创作的实例,最著名的大概就是艾舍尔的《画廊》了。看客成了被看,意味着他身后还有看客,这种无限性似乎包含着某些神秘因素。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成为这部作品的读者或观众,这让博尔赫斯发现了令人不安的因素,他说,“如果虚构作品中的人物能成为读者或观众,反过来说,作为读者或观众的我们就有可能成为虚构人物。”在现代哲人眼里,正是那些暧昧的镜像关系引入了历史哲学的梦魇。
  这让我想起中国人哄小孩的一个故事,幼时就听大人说过:“古时候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古时候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古时候有座山,山上有个庙……”
  文敏
  二○○七年五月二十八日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