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岗里文化新探》由于佤族历史上封闭隔绝,发展程度又不一样,不同支系,不同部落乃至不同村寨往往有一些不同风俗、宗教及其文化,对同一问题的说法和看法有时也完全不同。我们原来在《赤子》一书中之所以说木鼓不分公母,就是因为我们原来所调查的村寨刚好都坚持而且极力坚持这种观点,说分公母是错的。可是后来我们又碰到了说木鼓有公有母的村寨,而且也极端坚持自己的观点,说不分公母是错定了。这样我们才不得不把两种观点都并列出来,并进一步深入研究,揭示出两种观点背后所反映的母权制与父权制斗争的历史实际。佤语实在有些复杂,它不但有自己一些特殊的语法、修辞,而且常常非常精练、深奥,表达充满简说、略说。结果有时一句话要用多句汉话才说得清,有时甚至连佤族人自己也普遍搞不懂老祖先赋予它的含义了。对“司岗里”的解释就是这样。一般佤族人都知道“里”是出来的意思,但对“司岗”则普遍说不清,更说不全、说不准,于是干脆偷换概念,把那被他们当做司岗的东西,即传说他们祖先所由之出来的东西就当做“司岗”的字面意思告诉你,即说是石洞或葫芦。但从前一些汉族专家又不十分精通或根本不懂佤语,还以为佤族人这里所告诉他们的石洞、葫芦,就是字面含义,这样就谬种流传,一直这样解释“司岗里”:“里”是出来,“司岗”是石洞或葫芦。而且强调“司岗”不能再拆开解释(包括我们曾问过的一些佤族出身的专家、作家,也是这么强调的)。我们在《赤子》一书中已经明白“石洞”、“葫芦”并不是“司岗”的字面含义,也清楚可以而且应该把“司”和“岗”拆开来研究、解释,还弄懂了“司”是“总总的”、“为首的”、“第一的”等等意思。但那时我们对“岗”的字面含义实在还不懂,于是根据背家谱背到司岗里时的祖先刚好有岗、有里,即达岗、牙里,便推理说岗里洞就是祖先岗、里之洞的意思。即用祖先之名解释洞名。可后来我们发现,那些完全不知岗、里这两个祖先的人(如巴饶克)却也在说着“司岗里”、“司岗”,而且生活中也有这样、那样的东西被叫做“司岗”的。我们这才想到我们可能搞颠倒了,也许恰恰应该用“司岗里”这个出人地之名,来解释那时出来的祖先之名字,应是后代子孙为他们起的名,以此来说明祖先起自岗里,这样就让人名、地名重叠了。刚好王敬骝教授送了我们一本《佤汉简明词典》,我们认为词典对“岗(mgang)”的两条解释是对的:作为名词是“枷、镣铐”;作为形容词是“定、把、把揽”。我们再根据佤族在实际中的运用,加上“根”的含义,我们就觉得已可以解释清楚“司岗”的“岗”了。顺便说一下,《佤汉简明词典》确实比较正确地解释了“岗”,但对“司岗”(si mgang,词典写成“锡岗”)则又是正像我们前面所说的,错误地解释为“葫芦、岩洞”。至此,我们才终于解破了“司岗里”的字面含义,加上我们对司岗里的字面背后的历史意义的理解,我们自信已解释清楚了“司岗里”的完整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