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的儿子(代序)
第一章 少年时代
耕读世家
猜娃——彩娃
求学朱阳关
去卢氏读高小
第二章 在“五四”爱国运动的浪潮中
“小古董”的新生
破例的勤工俭学生
青年学会的成立
常系游子一片心
第三章 渔阳里岁月
求索之路
在革命摇篮里成长
第四章 负笈苏联
勇闯“三不管”交界区
奔向莫斯科
在饥饿与严寒的考验面前
毕生难得的良师益友
第五章 沙滩红楼
到北大旁听
决心做一个“引水浇田的农夫”
结婚
第六章 在大革命的风暴中
去国民军做翻译
推荐王希礼翻译《阿Q正传》
参加“未名社”
“三·一八”惨案与《一月九日》
参加北伐
风云突变
第七章 再赴苏联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
与瞿秋白同志再次重逢
与苏联汉学家们的亲密合作
“老朋友”王希礼
友谊树上的第一个花蕾
“鲜艳而铁一般的新花”
雪雾迷蒙访书画
第八章 祖国的召唤
“梁园虽好,非久恋之乡”
途经海参崴
在海轮上的一幕
第九章 回到北平
小汤山奇遇
去女子文理学院执教
看望鲁迅先生
“教书匠”生涯
教泽碑与井台石
于无声处
十二月的风
陈蜕的故事
与丁玲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鲁迅先生与《苏联作家七人集》
肩起鲁迅先生留下的重担
第十章 抗日救亡
故都烽烟
逃亡路上
在西安参加抗日救亡工作
汉中学潮
入川路上
第十一章 在重庆的艰难岁月
初到重庆
在白沙
安家立园
“中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座活的桥梁”
在日寇轰炸的日子里
“皖南事变”前后
从两封家书说起
“为读者与时代,更多地榨出血与乳来”
多雾的冬天
曾家岩——情逾骨肉的“家”
抗战胜利
告别沙坪坝
第十二章 虎穴南京
“夜店”式的生活
风雨飘摇中的中苏文化协会
牙章 的故事
往返于宁沪之间
一张全家福照片
咫尺天涯,见时不易别更难
探望故里
黎明前的引渡
父亲的“失踪”
全家脱离虎穴
第十三章 清华岁月
初抵清华
迎接解放
初解放的日子
出席世界和平大会
第十四章 五十年代
迁入法宪胡同
父亲的憾事
在文化部
从教北大
在“反胡风”的日子里
入党的前前后后
反右与反右倾运动
出任《世界文学》主编
第十五章 在百花齐放的春天里
迟来的春天
父亲的“座上客”
“已见好花常在世”
“你应当到部队去锻炼”
疾风暴雨到来之前
第十六章 癫狂的年代
疾风暴雨骤来
父亲“文革”初期的遭遇
1967年1月的那个寒夜
关于鲁迅先生书信的蹊跷事
工宣队、军宣队进校前后
父亲的“问题”
第十七章 从恢复组织生活到粉碎“四人帮”
母亲带来的喜讯
出版《春城飞花》
父母间的龃龉
普天同悲的日子里
令父亲殊感意外的出访
粉碎“四人帮”
第十八章 生命中的最后十年
把“四人帮”耗费的时间夺回来
愿人长寿 愿国长荣
老矣犹思万里行
不辞暂作岭南人
“你不妨写写散文
故乡行
“你们的岗位在火线上”
“不辜负党的期望,比什么都重要”
在重病的日子里
最后的烛光
第十九章 尾声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