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作者的话
导论
上篇 形而上学问题的辩证本质
引言
第一章 概念与非概念物——形而上学概念中的二律背反
第一节 形而上学是什么
一 “meta-”与形而上学的两重形象
二 概念的诸要素
三 批判与拯救:形而上学的双重目的
第二节 第一哲学的主题
一 “第一”的幻象
二 第一哲学作为唯心主义
三 第一哲学作为同一性体系
第三节 非概念物的“踪迹(Spur)”与唯物主义
一 “非存在(me on)”的不可消逝性
二 非概念性作为概念
三 形而上学批判与“辩证”的唯物主义
第二章 起源与有效性:形而上学的认识论之维
第一节 认识论的元问题
一 原理(arehe)的“源(Ur-)”矛盾
二 认识论作为“起源哲学(Ursprungsphilosophie)”
三 起源作为一种“社会行为”
第二节 认识论的诸范畴
一 “先验领域”作为“真空地带(Niemandsland)”
二 “我思(Ich denke)”与“我们(Wir)”
三 对“自在之物”的态度
第三节 “认识的乌托邦”
一 “起源即是目标”
二 “星丛(Konstellation)”
三 “摹仿(Mimesis)”
第三章 肯定与否定:辩证法与形而上学问题
第一节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目的
一 作为形而上学的“肯定”辩证法
二 否定作为“规定了的否定(bestimmte Negation)”
三 否定作为“非一同一性(Nieht-identitaet)”
第二节 辩证法的诸观念
一 中介与反思
二 时间与逻辑
第三节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克服的诸路径
一 黑格尔-马克思的辩证法传统
二 辩证法与现象学
三 辩证法与实证主义
中篇 形而上学批判的社会内容
引言
第四章 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从“主体与客体”到“理论与实践”
一 形而上学“理论”中的“实践”内容
二 形而上学条件下的“实践”
第二节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法
一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二 理论的独立性
三 理论的批判还是“伪行动(Pseudo-Aktivitaet)”
第三节 否定的辩证法作为意识形态批判
一 意识形态作为科学和假相
二 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批评
三 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第五章 神话与启蒙
第一节 什么是启蒙
一 启蒙作为形而上学的“实践”
二 神话的启蒙意义
三 启蒙的神秘性及其祛魅
第二节 启蒙作为伦理学问题
一 康德:纯粹实践理性的辩证法
二 尼采:道德的谱系与辩证法
第三节 启蒙辩证法的当代模式(Modelle)
一 文化工业(Kultur Industrie)
二 反犹主义(Antisemitismus)
第六章 解放与拯救的乌托邦
第一节 辩证法与拯救主题
一 辩证法的历史性结构
二 解放作为科学和政治目的
三 乌托邦的消极意义和积极意义
第二节 否定辩证法的乌托邦精神
一 形而上学批判与乌托邦
二 “颠倒的神学(inverse Theologie)”
三 和解(Versoehnung):不是乌托邦的乌托邦
下篇 形而上学问题的未完成性
引言
第七章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
第一节 哲学范式的转换
一 形而上学的诊断
二 和解(Versoehnung)还是交往(Kommunikation)
三 主体一客体还是主体间性
第二节 生活世界概念及其反思
一 生活世界作为“第三者”(Dritter)
二 生活世界、感性世界(Sinnliche Welt)和社会
第八章 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否定的辩证法与后现代主义
第一节 现代、后现代与形而上学问题
一 现代性诊断与形而上学
二 “后一现代”:一种含混的超越意向
第二节 亲和性与差异
一 主体死了
二 批判与解构
三 非一同一性与多元性
结束语:辩证法的潜力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