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绪论
一、什么是国学
1. 泛指说
2. 特指说
3. “赋新思于旧事”的国学概念
4. 本书所取的国学概念
二、国学之名的由来与别名异称
1. 国学之名原非国产
2. 国学有许多别名
三、国学的分类与派别
1. 分类
2. 派别
第一章 经部概说
一、经和经学
1. 经原是一根线
2. 经学特指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
3. 孔子与六经
4. 从六经到十三经
二、十三经简说
1. 《易经》
2. 《尚书》
3. 《诗经》
4. “三礼”
5. “三传”
6. 《论语》
7. 《孝经》
8. 《尔雅》
9. 《孟子》
10. 关于《四书》
附:《十三经注疏》的注疏者一览
三、经今古文与纬书
1. 关于经今古文的学派之争
2. 关于纬书与谶纬神学
附:小学概说
1. 何为小学
2. 文字学
3. 音韵学
4. 训诂学
5. 校雠学
6. 目录学
7. 版本学
8. 校勘学
第二章 史部概说
一、史与史官
1. 何为史
2. 史官与史馆制度
3. 史的分类
二、纪传体正史——二十四史简说
1. 前四史
2. 两晋南北朝史
3. 唐五代史
4. 宋元明清史
附:二十四史修撰者与注者一览
三、编年体史书
1. 《竹书纪年》
2. 《汉纪》与《后汉纪》
3. 《资治通鉴》及其续补之作
4. 《资治通鉴纲目》
5. 起居注
6. 实录
四、国别体
1. 《国语》
2. 《战国策》
五、纪事本末体
1. 《通鉴纪事本末》
2. 《宋史纪事本末》
3. 《元史纪事本末》
4. 《明史纪事本末》
5. 《左传纪事本末》
6. 《左传事纬》
六、典制体——政书
1. 三通
2. 历朝会要
3. 会典与法典
七、史评与学术史
1. 史评
2. 学术史
八、地理与方志
1. 地理
2. 方志
第三章 子部概说
一、子与诸子
1. 何为子
2. 何为诸子
3. 诸子之渊源
二、先秦诸子概说
1. 儒家
2. 道家
3. 墨家
4. 法家
5. 名家
6. 阴阳家
7. 纵横家
8. 兵家
9. 杂家
10. 稷下学宫与稷下先生
三、秦汉以后的诸子学
1. 汉唐儒学
2. 魏晋玄学
3. 宋明理学
4. 清朴学
第四章 集部概说
一、总集与选集
1. 《楚辞》
2. 《文选》
3. 《玉台新咏》
4. 《古诗源》
5. 《乐府诗集》
6. 《全唐诗》
7. 《唐诗别裁集》
8. 《唐诗三百首》
9. 《古文观止》
10. 《古文辞类纂》
二、别集
三、诗文评
1. 《典论·论文》
2. 《文赋》
3. 《文心雕龙》
4. 《诗品》
5. 《二十四诗品》
6. 《沧浪诗话》
7. 《戏为六绝句》
8. 《人间词话》
四、词曲
1. 《花间集》
2. 《绝妙好词》
3. 《词综》
4. 《宋词三百首》
5. 《全宋词》
6. 《全元散曲》
7. 《元曲选》
8. 《六十种曲》
附录一:常见国学名词简释
社稷
宗庙
太庙
祧庙
昭穆
封禅
明堂
至圣先师
文庙
亚圣
复圣
三纲
五常
五伦
礼义廉耻
三从四德
格物致知
慎独
内省
养气
孔门三戒
忠恕
中庸
三不朽
气节
节烈
孔颜气象
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
独善兼济
阴阳
五行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名讳
避讳法
谥法
干支
历法
三正
二十四节气
大同
小康
华夏
封建
郡县
察举
九品中正制
科举
诗言志
诗缘情
诗无达诂
文以载道
意境
附录二:国学最基本的阅读书目
附录三: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