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艺术源远流长,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彰显了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经过最近二三十年的推广和普及,目前已成为中国现代生活中的一种变化现象。可悲盼是,时下一些所谓的“根艺美术大师”心态浮躁,沉迷于“名片艺术家”的幻境,对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原理都不愿认真探索求证。比如流行多年的“三分人工,七分天然”的三七开创作“原则”,就有误导之嫌。天然美和艺术美是相互依存、相互转换的关系,任何人都不可能复制或再现天然美,而过分拘泥天然美又势必影响艺术美的发挥。像这样简单的道理,现在也被一些人搅乱了。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曾经说过,自然美是在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能引起人类感官愉悦的,未经打上人类劳动印痕的客观形式和事物。当自然界的根材被艺术家发现并引起感官愉悦时,才会被取来做根雕艺术的载体。在这之前,根材在自然中客观存在着,无所谓美与不美。只有经过审美发现、创意、构思、雕琢、打磨、上光、配座、命题等…系列劳动转换过程,才可以成为艺术品。纯艺术品相对于工艺美术品也是有区别的,真正的艺术品不可复制,没有实用的目地性,是纯净的。时下一些“根艺”工厂大量地,年复一年地生产达摩、观音、罗汉等,既没有朦胧含蓄的意境,同时又与传统的东西相去甚远,实际上并不能称为根雕艺术晶。有一次我在展览会上看到南方某省一“大师”雕的达摩,肩扛大刀,手执洒葫芦。须知达摩渡江后,到嵩山少林寺面壁十年,是一典型的“苦行僧”,怎么可能携刀到处讨酒吃?艺术本和名利无关,无非就是获取情感愉悦和享受的一种精神食粮,这是所有真正有成就的艺术家都自觉恪守的座右铭。无视人文传统,不研究艺术语言的追名逐利之辈,怎么也成了大师,甚至特级大师?这是中国文化的悲哀!作为文化人、艺术家,我们脸上无光。我们责无旁贷,应维护根雕艺术文化品格的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