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的地方音乐对“楚辞”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春秋时,乐歌已有“南风”“北风”之称。战国时,楚国地方音乐已极为发达,歌曲就有《涉江》《朱菱》《劳商》《薤露》《阳春》《白雪》等等,《楚辞》中都有提及。《楚辞》里不少诗篇都有“乱”辞,有“倡”“少歌”,这些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楚辞》中保存这些乐曲的形式,就说明它的产生同音乐有关。其实,“楚辞”是在出现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他在自己独特的楚国地方文化基础上,吸取了北方中原文化之后,才真正产生的。 “楚辞”有以下特点: 第一,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校定楚词序》:“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词。”这不但指出了楚辞的地方色彩,而且说明,正因为具有地方色彩。这种新的诗体才被人称为“楚辞”。楚辞大量地使用楚国的方言。语气词“兮”“些”“只”的运用,不但数量很多,还成为语言形式上的一个显著特征。特别是“兮”字的运用,及其在句中的不同位置,在诗的节奏变换和表情达意上,都具有一定的作用。楚辞运用了很多双声叠韵字和联绵词,也增加了诗句音节的谐适美。在形式上,它打破了四言格律,利用了民歌的自然韵律。以五言为基础,每句有动词,句式参差错落,富于变化,它的结构、篇幅都较大,而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文采华美,风格绚丽,文学意味浓厚,因此,它成为中国文学的主干。第二,楚辞充分反映了它那个时代政治变革的斗争,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楚辞所提出的,并企图解决的问题是带有时代性和历史性的。特别是屈原的诗歌,不仅与他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课题有关,而且他所追求的政治理想与历史的客观进程相一致。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的时期。各国的经济基础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摆在所有诸侯国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完成上层建筑的变革,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楚辞,,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就在于它充分地反映这种变革的斗争。它表现了需要变革的进步倾向,尖锐地揭露了阻碍变革的反动势力的腐朽性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三,楚辞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楚文化的结晶。它不仅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而且代表着一种根柢深沉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中充满了浪漫的激情,保留着绚烂鲜丽的南方远古传统,残存着强有力的巫术宗教,充满着奇异想象的神话传说。因此,楚辞本身就是一个既鲜艳又深沉,既炽热又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这里,原始的活力,无羁的联想,狂放的思绪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表现。楚辞不仅是楚文化的代表,也是汉文化的代表,楚汉文化是不可分的。在汉王朝建立以后的一个长时期中,楚辞仍然是文学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直到汉武帝时代才出现的典型汉赋,也是和楚辞一脉相承的。楚辞不但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而且还主宰了四百多年两汉文学艺术思潮,给予中国文学艺术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