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走向公众

走向公众

走向公众

定 价:¥24.00

作 者: 胡燕 著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丛编项: 档案接受理论研究
标 签: 档案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00809255 出版时间: 2008-10-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246 字数: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作者在博士学位论文《走向公众——档案接受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全书共分六部分:导论部分。这一部分是在分析“接受理论”渊源、要义及与其相近的其他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档案接受研究的立论基础与原则,提出了档案接受研究的角度及理论框架,并指出了研究的意义之所在。第一章:档案接受的本质与特点。这一章重点阐述了什么是档案接受、档案接受的本质与特点是什么、它可否与档案认识等范畴划界这些建立档案接受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和关键问题。任何一种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往往都是从该科学领域中的元概念研究开始的。对于档案接受及其本质的研究,关系到档案接受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关系到档案接受理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也是理解档案接受理论的基础。第二章:档案接受活动的主导因素一档案接受主体。这部分内容是本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档案接受主体既是档案接受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档案接受活动的归宿,对接受活动的意义十分重大。本章着重探讨了档案接受主体的含义;档案接受主体与档案认识主体、档案利用主体的关系;档案接受主体的接受“内因”等问题,重点回答了档案接受活动是接受主体怎样的一种社会、心理及生理活动过程,从而为认识档案接受主体与档案接受客体之间的关系打通了一条理性认识的通道。第三章:档案接受活动的其他构成要素。档案接受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组成的具有活动和功能的过程或系统,除了接受主体这一主导因素外,还包括接受客体、接受中介、接受环境等要素,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为一个整体,共同完成档案接受系统的整体功能。本章重点探讨了档案接受客体及其接受特性、档案接受中介及其类型、档案接受的环境因素及其对接受活动的影响等问题,揭示了上述要素在档案接受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为认识档案接受系统的运行提供了基础。第四章:档案接受机制。这部分内容也是本书研究的重点内容。“机制”的原意是机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在档案接受理论研究中引入“机制”概念,是用以说明引发档案接受活动发生规律性变化和决定档案接受活动状况的原因。研究档案接受机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考虑到本书的研究重点是揭示档案接受活动的主体性,故作者选择了从档案接受活动的主客体要素间双向建构、双向发展对档案接受活动的影响及其所形成的接受结果的角度对档案接受机制展开研究,并主要从选择机制、理解机制、内化机制、外化践行机制四个方面对档案接受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明了在档案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不是单纯被动的灌输对象,接受过程也不是一个被动的、机械的被决定的过程,而是一个融合接受主体向度的选择与建构的过程,是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这种“同化”与“顺应”中,接受既消除了接受主体主观性的“片面性”,又消除了接受客体客观性的“片面性”,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统一,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接受就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第五章:档案接受效果与档案接受优化研究。从本质上来说,档案接受是一种“实践”研究,是如何将档案认知成果转化为公众的档案行为的研究。档案接受理论应该注重向实践领域的延伸,注重研究成果向实践的转化。基于此点,本章在分析了当前我国档案接受效果不佳的原因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档案接受的实践性——档案接受的效果评价与档案接受的优化问题,提出了档案接受效果的评价方法及档案接受优化的方案与措施。

作者简介

  胡燕,女,1962年2月出生。198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后在河北大学任教。200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文件学、外国档案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省级各类科研项目8项,在权威期刊、国内核心期刊和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教材六部。代表性成果是:《档案结构模式研究——从接受学的角度》、《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公众档案接受问题研究》、《我国政务信息公开过程中的现行文件开放及策略研究》等。

图书目录

前言
导论
一、接受——档案学理论研究的新的切入点
二、接受——档案实践工作的呼唤
三、接受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接受理论的历史渊源
(二)现代西方接受理论的现状
(三)对接受理论的解读
 四、档案接受研究的角度及内容框架
(一)档案接受研究的角度
(二)档案接受研究的内容框架
五、档案接受理论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档案接受理论
(二)系统科学方法与档案接受理论
(三)主体论方法与档案接受理论
(四)心理学方法与档案接受理论
六、档案接受研究的理论诉求与现实期待
(一)档案接受研究的理论诉求
(二)档案接受研究的现实期待
第一章 档案接受的本质与特点
一、档案接受的概念及其分析
(一)对“接受”的一般理解
(二)档案接受的概念
(三)档案接受与相关事物的关系
二、档案接受的特性
(一)档案接受的主体性
(二)档案接受的社会性
(三)档案接受的整体性
三、档案接受的类型类型
(二)从不同接受程度和结果的角度把握档案接受的类型
(三)从接受主体的能动性的角度把握档案接受的类型
四、档案接受活动的产生与发展
(一)档案接受活动的产生
(二)档案接受活动的发展
第二章 档案接受活动的主导因素——档案接受主体
一、档案接受主体及其意义
 ……
第三章 档案接受活动的其他构成要素
第四章 档案接受机制
第五章 档案接受效果与档案接受优化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