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医学外科学现代癜痕学(第2版)

现代癜痕学(第2版)

现代癜痕学(第2版)

定 价:¥299.00

作 者: 蔡景龙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外科手术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17103329 出版时间: 2008-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 页数: 878 字数:  

内容简介

  《现代癜痕学(第2版)》包括第1~20章,重点介绍了皮肤的胚胎发生、基本结构和功能,皮肤创伤修复概论,胎儿皮肤创伤无瘢痕修复,表皮(干)细胞、皮肤附件、细胞凋亡及TGF—p信号转导与创伤修复,烧伤及其创面修复,瘢痕病理学、组织学、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因子及遗传学研究,生命元素、自由基、NO、P物质和性激素与瘢痕形成,表皮培养、复合培养皮肤研制及其临床应用,皮肤组织工程,瘢痕分子治疗实验研究,瘢痕模型及其实验研究等内容,有插图140余张,较全面地反映了瘢痕的基础研究现状和国内外新进展,较深入地探讨了瘢痕的发病机制及新的治疗方法,为瘢痕这个一直困扰着所有外科医生,特别是整形外科医生的临床难题,揭示了许多息息相关的科学研究新进展,为开展瘢痕的基础研究拓宽思路和奠定基础。

作者简介

  蔡景龙,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1965年9月生于山东省苍山县。1986年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留校分配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外科工作。1994年创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烧伤整形科,1997年(32岁)破格晋升副教授,1999年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001年(36岁)破格晋升教授,2002年(37岁)任整形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获评山东省医药卫生系统首批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并被引进到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创建山东省最大的美容整形烧伤中心。2005年获中国美容整形医师奖,2006年获中国美容整形医师提名奖。其带领的学科2005年被评为中国最受消费者信赖的百家美容整形机构,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学科,获2007十省市百家传媒整形大奖——中国十大整形品牌。蔡景龙现任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美容整形烧伤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青年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专业医师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烧伤整形学会及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学会外科医师分会和山东省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学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资金及863计划评审专家,教育部、卫生部及山东省课题及成果评审专家,《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中国美容医学》、《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解剖与临床》和《疑难病杂志》等杂志编委、常务编委或执行编委。蔡景龙擅长于美容、整形和烧伤救治工作,研究方向为创面愈合与瘢痕防治、美容整形新材料与新技术.重点从事瘢痕、唇裂继发畸形及男性乳房发育症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主编出版了专著《现代瘢痕治疗学》和《烧伤创伤微量元素学》,填补了国内空白,发表了学术论文近百篇。目前主持完成科研课题8项,获教育部、中华医学会、山东省科委等成果奖励十余次.其中主编的《现代瘢痕治疗学》2000年获山东省教委优秀理论成果二等奖、2002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2004年获山东大学教学成果优秀奖;《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分类及治疗方法研究》2007年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肿胀技术用于体表外科的临床研究》1999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男性乳房发育症肿胀双环单蒂缩乳整形新方法研究》2004年获山东省医学科技进步创新成果二等奖。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瘢痕疙瘩TpRⅡ数量、亚细胞分布和基因突变的研究》(编号30271348),博士研究生毕业课题《NF-KB信号传导通路在瘢痕疙瘩中的异常表达以及阿司匹林干预的试验研究》、《肝素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和兔耳增生性瘢痕影响的实验研究》、《男性乳房美学测定及男性乳房发育症肿胀双环单蒂缩乳整形新方法研究》;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腺病毒介导的CD一tk双自杀基因系统对瘢痕疙瘩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项目编号30571926)和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促愈瘢痕消”药膏制备、基础与临床研究》(2007GG2NS02055),首先提出了瘢痕防治动态疗法、瘢痕疙瘩发病的肿瘤源性学说等学术观点,总结出瘢痕疙瘩实用的临床分类方法和瘢痕临床防治方案建议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皮肤基本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人体皮肤的胚胎发生
一、表皮的发生
二、真皮和皮下组织的发生
三、皮肤附属器的发生
四、皮肤血管、淋巴管和肌肉的发生
五、皮肤神经发生
第二节 正常人体皮肤的组织结构
一、表皮
二、真皮
三、皮肤的纤维组织
四、皮肤结缔组织的基质与细胞成分
五、皮下组织
六、皮肤的神经
七、皮肤的血管
八、皮肤的淋巴
九、皮肤的肌肉
十、皮肤的附属器
第三节 人体皮肤的生理功能
一、保护和防御功能
二、体温调节功能
三、分泌和排泄功能
四、吸收功能
五、新陈代谢功能
六、感觉功能
第四节 人体皮肤再生与修复
一、表皮
二、真皮与皮下组织
三、皮肤附属器
第五节 人体皮肤厚度测量

第二章 皮肤创伤修复概论
第一节 组织创伤与修复
一、细胞再生能力的分类
二、组织修复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 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
一、炎症期
二、增生期
三、重塑期
第三节 皮肤创伤的愈合类型
一、一期愈合
二、二期愈合
三、痂下愈合
第四节 皮肤创伤修复过程中的细胞、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
一、创伤愈合过程中主要细胞的活动
二、细胞因子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的作用
三、ECM在皮肤创伤愈合中的作用
第五节 皮肤创伤修复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皮肤创伤修复的基本因素
二、影响皮肤创伤修复的全身因素
三、影响皮肤创伤修复的局部因素
第六节 皮肤创伤愈合与瘢痕组织形成
一、皮肤创伤愈合与瘢痕组织形成
二、创伤愈合过程的病理生理学改变与瘢痕临床表现的关系
第七节 皮肤创伤异常愈合
一、创面不愈或延迟愈合
二、过度瘢痕形成
第八节 皮肤创伤修复研究的意义及启示
一、皮肤创伤愈合与真皮纤维化
二、皮肤创面促进愈合措施的发展
三、过度瘢痕形成的防治策略

第三章 胎儿皮肤创伤无瘢痕修复
第一节 胎儿与成年动物皮肤创伤愈合特性的比较
第二节 胎儿的环境因素
一、外环境
二、内环境
三、环境因素作用的评价
第三节 胎儿皮肤的成纤维细胞
第四节 胎儿皮肤伤口的细胞外基质
一、胶原
二、HA
三、黏附性糖蛋白
第五节 细胞因子与胎儿皮肤的无瘢痕修复
一、TGF-B
二、bFGF
三、黏附因子
四、致炎细胞因子
第六节 胎儿皮肤创伤基因表达
第七节 胎儿伤口收缩情况
第八节 胎儿创伤愈合的影响因素
第九节 胎儿皮肤创伤修复的启示

第四章 表皮(干)细胞、皮肤附件与创伤修复
第一节 表皮干细胞与表皮发生
一、概念
二、生物学特征
三、标记物
四、常用的标记物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表皮(干)细胞的增生和分化
一、细胞分化的概念
二、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机制
三、角蛋白基因调节、表达特征及生物学意义
四、皮肤干细胞的可能分化途径
第三节皮肤附件发生及其调控
一、胚胎期皮肤附件发生
二、汗腺
第四节创面愈合过程中表皮和皮肤附件修复
一、成体创面愈合过程中上皮修复特征
二、正常皮肤表皮干细胞数量与不同愈合结局的关系
三、表皮干细胞分布特征及其与创伤愈合的关系
四、表皮(干)细胞分化紊乱与异常修复结局的关系
五、创伤局部环境因素与皮肤附件转归

第五章 细胞凋亡与创伤修复
第一节 细胞凋亡概述
一、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二、凋亡的生物化学改变
三、凋亡的形态学改变
四、凋亡的生物学作用
五、凋亡的病理生理学意义
第二节 细胞凋亡的检测
一、凋亡细胞的检测指标
二、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第三节 细胞凋亡的共同信号通路
一、“死亡区”信号转导
二、核酸内切酶活化与DNA降解
三、“死亡底物”的降解
第四节 细胞凋亡的调节机制
一、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通路
二、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三、影响细胞凋亡的多肽信号分子
四、细胞、ECM和多肽信号分子共同调节细胞凋亡
第五节 细胞凋亡失衡与创伤修复结局的关系
一、创伤愈合与细胞凋亡
二、瘢痕疙瘩与细胞凋亡
三、MfB生物学特性与瘢痕挛缩
四、对FB增殖与凋亡失衡机制的争议
第六节细胞凋亡调节:创伤修复不同结局的防治策略
一、凋亡抑制对促进创面愈合的治疗价值
二、病理性瘢痕防治中的凋亡诱导作用

第六章 TGF_p信号转导与创伤修复
第一节 转化生长因子B
一、概况
二、产生与分泌
三、激活
四、体内空间和时间分布
五、生物学效应
第二节 转化生长因子p受体
一、概况
二、受体激活
第三节 Smads蛋白
一、亚家族及功能
二、结构特征和各区功能
三、不同Smads的作用特点
第四节 TGF-B信号转导通路
一、细胞外通路
二、细胞内通路
第五节 11GF_p与创伤愈合和瘢痕形成
第六节 smads与创伤愈合和瘢痕形成
第七节 抗TCF-p治疗病理性瘢痕的策略
一、阻断TGF_8信号通路的治疗策略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技术难点

第七章 烧伤及其创面修复
第一节 烧伤严重程度的估计
一、烧伤面积估计
二、烧伤深度估计
三、烧伤严重程度分类
第二节 烧伤创面修复的现代概念及特点
一、烧伤创面修复的现代概念
二、烧伤创面修复及愈合的特点
三、烧伤创面修复的意义和原则
第三节 烧伤创面的早期处理
一、急救处理
二、早期清创
三、焦痂切开和筋膜切开减张
第四节 烧伤创面的非手术治疗
一、创面处理方式
二、局部抗菌药物应用
三、创面覆盖物
第五节 烧伤创面的手术治疗
一、削痂疗法
二、切痂疗法
三、扩创手术
四、植皮方法

第八章 瘢痕病理学研究
第一节 光镜结构
一、常规染色
二、纤维组织特殊染色
第二节 电镜结构
一、电镜病理观察与分析常规步骤
二、透射电镜观察
三、扫描电镜观察
第三节 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一、原理
二、抗体分类
三、切片处理
四、抗原修复方法
五、染色步骤
六、结果判定
七、瘢痕组织研究举例
第四节 微血管构筑研究
一、碱性磷酸酶染色(钙铅法)
二、CD34免疫组化法
三、瘢痕微m管构筑特点
四、瘢痕微血管构筑与瘢痕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五、瘢痕微血管构筑研究的意义和展望
第五节 瘢痕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一、形成过程
二、形成机制
三、影响因素
第六节 瘢痕转归
一、软化
二、挛缩
三、恶变

第九章 瘢痕组织学研究
第一节 瘢痕的组成成分
一、增生性病变
二、非增生性病变
第二节 瘢痕组织形成中的细胞及其作用
一、成纤维细胞
二、肥大细胞
三、朗格汉斯细胞
四、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五、微血管内皮细胞
第三节 瘢痕组织中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一、细胞外基质骨架成分及其功能
二、瘢痕组织中细胞外基质的改变
第四节 瘢痕的血液循环
第五节 瘢痕组织中皮肤附件的转归
第六节 瘢痕形成和吸收
第七节 瘢痕挛缩
一、概述
二、瘢痕挛缩机制
三、瘢痕挛缩的影响因素
第八节 瘢痕瘙痒
一、瘙痒的定义及神经机制
二、瘢痕瘙痒的相关介质
三、肥大细胞与瘢痕瘙痒
四、瘙痒测量评价
五、瘢痕瘙痒的治疗
六、展望
第九节 瘢痕色素改变
一、病因
二、临床表现
三、形成机制
四、诊治
五、预防
第十节 瘢痕恶变

第十章 瘢痕生物化学研究
第一节 胶原
一、成分、类型与含量
二、胶原结构
三、胶原生物合成
四、胶原降解
五、胶原的检测方法
六、创面愈合过程中影响胶原代谢的因素
七、创伤组织中胶原的变化
八、瘢痕组织中胶原成分的改变
九、胶原在创面愈合中的应用
第二节 瘢痕基质
第三节 瘢痕疙瘩的生化研究
一、酶活性测定
二、生化分析
三、自由基测定
四、细胞培养研究
第四节 增生性瘢痕的生化研究
一、酶活性测定
二、生化分析
三、自由基测定

第十一章 瘢痕免疫学研究
第一节 机体的免疫功能
一、免疫与免疫分型
二、免疫细胞
三、免疫介质
四、组织损害的免疫机制
第二节 角质形成细胞的免疫诱导作用与瘢痕发生
一、角质形成细胞与皮肤免疫系统
二、角质形成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分子
三、免疫相关的角质形成细胞膜表面抗原标志
四、角质形成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五、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免疫调节与瘢痕增生
第三节 细胞因子对朗格汉斯细胞提呈相关抗原作用的影响
一、朗格汉斯细胞提呈相关抗原概述
二、影响朗格汉斯细胞提呈相关抗原与瘢痕形成关系密切的细胞因子
第四节 瘢痕的免疫学研究
一、免疫学因素在创面愈合中的作用
二、免疫学因素在瘢痕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三、免疫学治疗
四、展望

第十二章 瘢痕细胞因子研究
第一节 转化生长因子与瘢痕
第二节 肿瘤坏死因子与瘢痕
一、概述
二、肿瘤坏死因子及其受体
三、肿瘤坏死因子a对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合成的影响
四、肿瘤坏死因子a对瘢痕成纤维细胞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瘢痕
一、概述
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结构、作用特点及调节
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的联系
四、血管内皮生长冈子与体表创伤修复和瘢痕形成的关系
五、临床意义
第四节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与瘢痕
一、概述
二、结构与受体
三、生物学作用
四、在皮肤纤维化疾病中的作用
五、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因素
六、临床意义
第五节 其他主要细胞因子与瘢痕
一、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
三、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一I
五、干扰素-r
六、白细胞介素
第六节 瘢痕的细胞因子疗法

第十三章 瘢痕遗传学研究
第一节 增生性瘢痕的基因表达
一、胶原蛋白的基因表达
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基因表达
三、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的基因表达
四、生长因子的基因表达
五、凋亡相关基冈表达
第二节 原癌基因与病理性瘢痕
一、癌基因与原癌基因的概念
二、原癌基冈的激活
三、癌基因的生理功能
四、癌基因与病理性瘢痕的关系
五、临床意义
第三节 端粒、端粒酶与病理性瘢痕
一、端粒、端粒酶的概念
二、端粒、端粒酶的作用
三、端粒酶与细胞凋亡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