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军事军事理论军人德性论

军人德性论

军人德性论

定 价:¥16.00

作 者: 陈晓兵 著
出版社: 湖南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军事理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43852402 出版时间: 2008-09-01 包装: 平装
开本: 大32开 页数: 208 字数:  

内容简介

  德性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课题。与德性在古代社会占据道德生活核心地位相反,当代军人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德性被边缘化了的时代。现实生活中,军人德性的困惑和挑战普遍存在,诸如服役意识模糊、职业理想迷惘、胜利后对“恶德”的放纵等等。东西方军人德性生活中大量的道德失范现象呼唤着德性伦理的复归,呼唤着德性价值的涌现。本文立足德性的视角,将德性伦理理论运用于军人道德生活实践,为培育军人德性服务,为锻造一支“打得赢”、“不变质”的具有深厚德性的军队服务。因而,军人德性论属于应用伦理的范畴。传统意识中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军事活动不讲道德、军人不讲道德,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就是指此。历史和实践证明,军事活动和军人不仅讲道德、而且自古就有丰富的德性思想。正是这些德性思想,为现代军人德性的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养料。全球德性伦理的复兴,为军人德性生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归。军人的军旅生涯和军事实践理当纳入德性伦理的调控范围,战争和暴力应当置于德性督导之下,此即本文之要旨。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军人德性的本质和特征。军人德性的本质有三层含义,它是军人综合道德素质的表征,集中表现为军人获得的一种稳定的品质,它在特定情境中会导致军人某种特定的一贯性的行为倾向。军人德性具有如下特征:鲜明的政治性、高度的统一性、激烈的抗争性和严格的约束性。其次,军人德性的内丰富、效应显著。军人德性是德心、德品、德行的统一,因而它的内容相应分为德性意识、德性品质、德性行为三部分。在军人德性的效应问题上,本文主要考察军人德性的价值导向效应和行为规范效应。再次,本文探讨了军人德性冲突及其调节机制问题。分析了军人德性冲突的含义、存在依据,提出了德性冲突选择三条原则:职业价值优先、打赢高于一切、集体高于个人。最后,本文分析了军人德性培育问题。在这个问题中,本文概括了军人德性的培育目标、归纳出军人德性的培育原则、总结了军人德性的培育规律。伟大的军队,必须有伟大的德性,一支具有深厚德性的军队才是不可战胜的军队,军人德性论理当为塑造具有伟大德性的军队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暂缺《军人德性论》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西方国家军人德性的困惑
(二) 我国军人德性面临的挑战
二、德性伦理的兴起
(一) 德性伦理在现代的复兴
(二) 德性伦理研究概况
三、军人德性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思路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军人德性研究的历史背景
一、我国传统武德文化的德性视野
(一) “德胜”战略思想
(二) 以“唯人是保”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三) “仁战”思想
二、西方传统武德文化中的德性之维
(一) “正义必胜”战略思想
(二)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
(三) “注重自然法和重视精神力量作用”的传统
第二章 军人德性的本质和特征
一、道德与德性
(一) 道德的本质含义
(二) 德性的本质含义
(三) 德性的特征
(四) 道德与德性的关系
二、军人德性的本质
三、军人德性的特征
(一) 鲜明的政治性
(二) 高度的统一性
(三) 激烈的抗争性
(四) 严格的约束性
第三章 军人德性的内容
一、德性意识
(一) 军魂意识
(二) 奉献意识
(三) 协作意识
(四) 尚武意识
二、德性品质
(一) 正义
(二) 勇敢
(三) 智慧
(四) 团结
(五) 忠诚
(六) 守纪
三、德性行为
(一) 习惯型行为
(二) 自主型行为
(三) “至善”型行为
第四章 军人德性的效应
 一、价值导向效应
(一) 构成军人生命价值之源
(二) 提升军人人生价值目标
(三) 确立军人人生终极价值
二、行为规范效应
(一) 强化道德服从
(二) 增强道德自觉
(三) 提升道德自由
第五章 军人德性冲突调节原则及选择
一、军人德性冲突的含义和存在依据
(一) 军人德性冲突的含义
(二) 军人德性冲突的存在依据
二、军人德性冲突调节的原则
(一) 职业价值优先
(二) 打赢高于一切
(三) 集体高于个人
三、军人德性实践中常见冲突及选择
(一) 保全生命抑或为国捐躯
(二) 服从命令抑或实事求是
(三) 崇尚个性抑或强调整体
第六章 军人德性的培育
一、培育目标
(一) 优良德性品质
(二) 良好德性能力
(三) 崇高武德人格
二、培育原则
(一) 知行合
(二) 易变性与稳定性相统一
(三) 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统一
三、培育规律
(一) “知”的教育与“行”的训练相结合
(二) 情感激发与意志磨练相结合
(三) 人格示范与舆论扬抑相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