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擎的《视野融合与批评话语》,所选内容分为三部分:上编侧重于文艺理论基础问题的探究,中编侧重于文学批评现状和历史的思考,下编侧重于一些当代文学现象的评论,虽不是体系严明、逻辑严密的专著构架,但其观念倾向和价值取向却是从理论到应用一脉相承。所选文章从大三的习作到博士后期间的论著,时间跨度较大,反映了作者在文学研究的天地中从蹒跚学步到健步行走的成长过程。作者在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阶段,主要研究对象都是“文革文学”,关于“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当然就有许多话要说。因为作者已经出版了《废墟上的狂欢一“文革文学”的叙述研究》,全面地和体系性地“说”,也便是那部专著的任务,所以在这部著作的下编,只是论述了“文革文学”中的集体写作现象、戏曲改革的政治社会成因及“样板戏”的叙述特征。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化大革命”,集体写作一直被作为国家权力话语的常规表达和重要组成,其浓重的政治权力色彩自不待说,且以“三结合”为标志升格为文艺生产的主导模式,以“三突出”为标准成为文艺形式的法定模式。这种写作方式变更的实质是动用国家政权力量自上而下地限制并规定写作的权力,即关涉谁来写作、为谁写作、写作什么和如何写作的问题。出于政治合法性的吁求,戏剧的重要性空前膨胀,取代了小说自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的文学艺术中心位置,对其他文艺样式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力,造成了泛戏剧化的文艺局面。它的极端形式便是“样板戏”:“在显豁强大的时代政治规范下,革命历史记忆经过了政治性滤汰,在人物语言、意象构筑、生活图景等方面刻录着鲜明的时代铭纹;倚重彰显官方意志的宏大叙述,某种程度上也与民间文化立场合拍,共同构筑了提升日常生活政治意义的叙述风貌;在全民狂欢的政治语境中,撕裂旧有文艺霓裳,着力铸造合乎主流政治意图的英雄形象和具有示范价值的理想人格。”这样的评析达到了鞭辟入里的效果。作者对于象征、反讽等艺术范畴也曾写过一组文章,发表后即引起了学界注意,人大复印资料也予以全文转载,作为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研习成果,应属难能可贵的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祝愿黄擎在学术之路上,行走得更加踏实、更加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