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农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1.1 农药对农业的作用
1.2 农药在我国的使用情况
1.3 农药使用水平与农业产量之间的关系
1.4 病虫草害发生程度与农药使用量之间的相关性
1.5 农药对农作物的生长存在有激发作用
1.6 农药的使用是一种高效的能量转换过程
1.7 农药的使用量与人口数量之间存在的关系
1.8 农药使用的负面影响
1.8.1 农药与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1.8.2 农药残留的危害作用
1.8.3 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
1.9 农药在生产中的应用趋势
1.10 农药的安全使用与残留风险评估
第2章 农药使用的靶标与靶区
2.1 农药使用的“靶标”
2.2 直接靶标
2.2.1 害虫靶标
2.2.2 植物病原菌靶标
2.2.3 杂草靶标
2.3 间接靶标
2.3.1 生物性间接靶标
2.3.2 非生物性间接靶标
2.4 田水
2.5 其他非生物性间接靶标
2.6 病原菌和害虫的分布型
2.6.1 密集分布型
2.6.2 分散分布
2.7 农药的靶区和有效靶区
第3章 农药的有效使用与使用效果的测定方法
3.1 农药同靶标的表观接触
3.2 农药同靶标的有效接触
3.2.1 接触与有效接触
3.2.2 接触与湿润展布
3.3 农药的沉积分布以及同有害生物的接触
3.3.1 生物性间接靶标
3.3.2 非生物性间接靶标
3.4 农药的分散度与靶标接触的关系
3.4.1 对靶标表面的覆盖度和接触面积的增加
3.4.2 提高药剂对生物体表面的通透性
3.4.3 加速药剂的气化速度和溶解速度
3.5 农药与靶标表面的界面化学现象
3.5.1 水分蒸发后农药遗留物与靶面之间的界面
3.5.2 农药遗留物吸收自然水分后的状态
3.6 农药的剂量转移
3.6.1 从施药器械向施药目标物的转递过程
3.6.2 从间接靶标向有害生物靶标的转移
3.6.3 植物体靶面上的剂量转移
3.7 农药的田间分布要求
3.7.1 作物对药液的承载量
3.7.2 农药在作物上的覆盖要求
3.7.3 药剂沉积与药剂的再分布
3.7.4 农药在作物株冠层中的分布
3.8 农药的施药量
3.9 农药的混合使用
3.10 农药使用效果的检查
3.10.1 变异系数标准
3.10.2 雾滴沉积密度标准
3.10.3 不匀率与变异系数及其测定
第4章 农药使用技术
4.1 农药使用的三个阶段
4.1.1 机械输送阶段
4.1.2 剂量转移阶段
4.1.3 致毒作用阶段
4.2 施药靶区的选择
4.2.1 施药器械的选择
4.2.2 农药剂型选择
4.2.3 农药喷洒方式的选择
4.3 具体作物施药技术示例
4.3.1 棉田的施药技术
4.3.2 水稻、小麦类农田的施药技术
4.3.3 阔叶蔬菜的施药技术
4.3.4 细叶类植物的施药技术
第5章 农药在环境中的残留和降解
5.1 影响农药残留降解的因素
5.2 影响农药降解速度的主要农药性质
5.2.1 光稳定性
5.2.2 化学稳定性
5.2.3 微生物降解稳定性
5.2.4 农药挥发性
5.2.5 农药水溶性和脂溶性
5.2.6 农药制剂
5.2.7 农药受体对农药降解速度的影响
5.2.8 计算实例一
5.2.9 计算实例二
5.2.10 计算实例三
5.3 部分农药在田间土壤中的吸附与降解特性
第6章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第7章 农药对农作物的污染与危害
第8章 农药使用的安全评价方法
第9章 食品中农药残留危害物风险评估
第10章 农药污染控制对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