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1933年生于北京,1951至195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等,并任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等多所国外名校的客座教授以及多所国内高校的兼职教授。现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历史学科评议组组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学勤教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他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战国文字、简牍帛书及其相关历史文化的研究领域,均有重要建树。50年代,他缀合、整理殷墟发掘所获甲骨,用排谱法研究甲骨文反映的史事和历史地理,并首次鉴定出西周的甲骨文,首创殷墟甲骨的非王卜辞说,继而又就历组卜辞等问题提出两系九组的新分期法。在青铜器及其铭文的分期、分区、分国别研究中,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在系统研究甲骨、金文的基础上,他对商周时期的礼制、职官、家族、法律等方面作了探索。50年代后期,他综合研究战国时期金文、陶文、古玺、货币文字及简帛,从而促使古文字学领域中新的分支——战国文字研究形成,是战国文字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从1975年起他先后主持和参加过马王堆汉墓帛书、银雀山汉简、定县汉简、云梦秦简、张家山汉简等的整理、注释,并利用这些新材料,对战国以至汉初的学术史、文化史进行探索,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他在上述简帛以及长沙楚帛书、包山楚简、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楚简的研究中,以及在甲骨学、青铜器研究等方面,都作出过令人瞩目的贡献,是国内外学界公认的简帛研究和古文字研究、古史研究的权威。近年由他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有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等。[编辑本段]论著目录:《殷虚文字缀合》(与郭若愚、曾毅公合作),科学出版社,1955年。《殷代地理简论》,科学出版社,1959年。《中国青铜器的奥秘》,外文出版社,1980年。《东周与秦代文明 》文物出版社,1984年。《古文字学初阶》,中华书局,1985年。《马王堆汉墓帛书》(肆)(定稿),文物出版社,1985年。《睡虎地秦墓竹简》(定稿),文物出版社,1990年。《英国所藏甲骨集》(与齐文心、艾兰合作),中华书局,1986、1992年。《中国美术全集·青铜器》,文物出版社,1985、1986 年。《李学勤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年。《新出青铜器研究》,文物出版社,1990年。《比较考古学随笔》,(香港)中华书局,1991年。《周易经传溯源》,长春出版社,1992 年、修订本《周易溯源》巴蜀书社2006年。《走出疑古时代》,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台湾)时报出版,1994年。《欧洲所藏中国青铜器遗珠》(与艾兰合作),文物出版社,1995年。《中国青铜器概说》,外文出版社,1995年。《殷墟甲骨分期研究》(与彭裕商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年。《古文献从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失落的文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缀古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四海寻珍》,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李学勤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李学勤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博物馆所藏甲骨集》(与齐文心、艾兰合作),中华书局1999年。《夏商周年代学札记》,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拥篲集》,三秦出版社,1999年。《甲骨百年话沧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中国青铜器萃赏》,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2000年。《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定稿),文物出版社,2001年。《重写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中国古史寻证》(与郭志坤合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年。《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清路集》,团结出版社,2004年。《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青铜器与古代史》,(台湾)联经,2005年。《李学勤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李学勤早期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另有学术论文5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