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方黄土地上,每一首歌就是一个故事,每个故事就是一首歌。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这些流淌着真挚情感的金子般的民歌,并不是出于名家之手,而是从放羊汉、脚夫、船工、走西口的农民之日传出。一首信天游,也许只有几句歌词,但却以庄户人几代的苦难情感作为成本的。陕北农民哟,把山山水水唱遍了,于是,口头文学寻找了另一种出路,那就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可空里见惯的一切,用信天游的曲调,将平时所思、所想、所盼乃至幻想,化作老百姓语言,以民歌的形式,唱开在陕北高原。尽管歌词中不乏有糟粕,但作为一种“原始矿石”,陕北民歌却因这种形式得到了最好的延续和传承,它无损于陕北民歌的本身。从三十里铺的“两代四妹子”,中国最后一代脚夫——民间艺术人老柴根,一生处于厄运逆境的民间音乐家马政用,三十多岁头发已变白了的二人台女歌手刘美兰,背着萨克斯唱着民歌,在酒吧与歌厅艰难谋生的“两漂一族”代表苍朗,以及“愉林怪子”,人称“鲶鱼”的老艺人孟海平身上,我似乎看到,那苍凉的沟壑间,诞生出了无数天然本色的璞玉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