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读这段描述:“远处,海天相接的地方,它们好像并不愿意分开一样,洁白的云亲吻着海面,远远望去,好像是高原上的雪山,又似那缠缠绵绵的一生一世一双人,虚幻得不像是人间。”短短的一段描述,倾诉了作者对北极纯洁自然环境的热爱,而且把自然环境与人拉近了。再读吧:“今天看到冰山了……很干净的白色,漂浮在大海中的流浪者,以天为盖,以海为家。它一刻不停,继续漂泊流浪,倾天地间绝世自由,不知所往何处……”作者对北极海域的冰山不光倾注热爱,还淡淡地倾注了同情,同情它浪迹天涯地孤独漂泊。对大自然如此,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是如此。请品味这段感慨:“当我被那里的孩子单纯无暇的眼神深深触动时,当我被这里的人们对自然的尊崇与守护不经意中震撼时,心中对这方土地和土地所孕育的一方人生出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作者不是蜻蜓点水地欣赏当地民族的文化,而是把自己融入到当地因纽特人的深情厚意之中。后生可畏,这不是老生常谈,这是我身临其境的感觉。我曾经九次赴北极科学考察,对北极的自然环境、人文状况应该有所了解,有所感悟,也写过诸如《极地探险》?《梦幻北极》等科普图书,也有感而发地写过北极对我的召唤,倾吐过对候鸟北极燕鸥奔波于北极与南极之间的可敬、奋不顾身保护自己后代的可爱,感叹过北极熊的可畏可爱……然而,在即将出版的《一个中学生的北极考察随笔》一书中,孙烨同学却能够在短短的科学考察时间中初步悟出科学考察中的科学文化,悟出自己与中华民族的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