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战国时宋国蒙人,他的事迹现在知道得较少。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引用庄子“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之语并深有感慨,由此而尊重庄子的思想价值,为他立传。但是史书均以记载重大事实为原则,而庄子一生不仕,可记载的实在不多,所以《史记》中只记载了庄子为“蒙漆园吏”和楚威王欲聘庄子为相两件事,以表明庄子“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的思想性格。《庄子》一书,《史记》记载它有“十余万言”,并列举其中带有较多“寓言”内容的篇名,有《渔父》、《盗跖》、《胠箧》、《畏累虚》和《亢桑子》等五篇。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整理中秘群书,将《庄子》编定为五十二篇。魏晋时郭象为《庄子》作注,十取其六,注解了三十三篇,删节成六万余字。此后其他各本失传,只有郭象的三十三篇注本流传下来。唐代成玄英为郭象的注作疏,题为《南华真经注疏》。至清代,郭庆藩在郭注、成疏的基础上著《庄子集释》,成为目前最为流行的版本。今本《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各篇题名及内容联属比较自由,但各篇中均有非常精致的部分,反映着庄子不可多得的宝贵思想。庄子在世上,他的职位只是一名小吏,然而他的内心究竟怎样?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在《天下》篇中,庄子自己说,他是“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