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1.1 互联网的历史
1.1.1 公用电话网
1.1.2 电路交换
1.1.3 分组交换技术
1.1.4 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的比较
1.1.5 从ARPANET到Internet
1.2 TCR/IP协议
1.3 网络参考模型
1.3.1 什么是网络参考模型
1.3.2 TCR/IP协议参考模型
1.3.3 OSI参考模型
1.3.4 两个参考模型的关系
1.4 一些术语和计量缩写
1.5 互联网的作用
1.6 互联网和电信公司的关系
1.7 中国互联网的历史和电信改革
1.8 网络设备制造商
1.9 一些有影响的网络标准化组织
第2章 局域网(上)
2.1 局域网参考模型
2.2 传统以太网
2.3 媒体访问控制
2.4 帧结构
2.4.1 前导码
2.4.2 目的地址和源地址
2.4.3 类型/长度和数据区字段
2.4.4 填充域
2.4.5 检验和
2.5 网络拓扑结构
2.6 通过10 BaseT以太网组建小型局域网
2.6.1 组网步骤
2.6.2 网线制作
2.6.3 网线制作的步骤
2.6.4 HUB级联
2.6.5 参数限制
2.7 令牌环网
第3章 局域网(下)
3.1 交换型以太网
3.1.1 交换机
3.1.2 MAC地址表
3.1.3 MAC地址表的构造
3.2 交换型以太网的优点
3.3 扩展树协议
3.4 高速以太网
3.5 以太网的兼容性
3.6 帧扩展和帧突发技术
3.6.1 帧扩展技术
3.6.2 帧突发技术
3.7 什么是以太网
3.8 光纤传输技术
3.8.1 光纤和光缆
3.8.2 光纤传输系统
3.8.3 光纤传输的优缺点
3.8.4 光路连接
3.9 光纤以太网
3.10 无线传输技术
3.11 儿无线局域网
3.12 楼宇布线
3.13 一些名词解释
第4章 家庭和个人上网
4.1 电话拨号上网
4.1.1 概述
4.1.2 数字电话传输技术
4.1.3 调制解调技术
4.1.4 PPP协议
4.1.5 设置拨号上网的步骤
4.2 ADSL
4.2.1 什么是ADSL
4.2.2 ADSL上网的设置步骤
4.2.3 ADSL的优点
4.3 其他家庭上网模式
4.3.1 有线电视网
4.3.2 以太网
4.3.3 电力线上网
4.3.4 光纤入户
4.4 个人上网
4.5 移动电话上网
4.5.1 GSM
4.5.2 CDMA
4.5.3 2G手机上网
4.5.4 3G通信和4G通信
4.6 卫星用于个人通信
第5章 IP协议和路由器
5.1 实现互联互通的关键因素
5.1.1 统一数据包的格式
5.1.2 统一地址
5.1.3 IP交换
5.1.4 IP网络
5.2 IP地址
5.2.1 概述
5.2.2 分类编址方案
5.2.3 特殊的IP地址
5.2.4 无类域间路由
5.3 IP分组的格式
5.4 路由
5.4.1 路由表
5.4.2 路由表的构造
5.4.3 分层路由
5.5 地址解析协议
5.6 路由器的作用
5.7 路由器
5.8 配置路由器
5.9 TCP/IP协议的配置
5.10 常用的命令
5.10.1 ping命令
5.10.2 ipconfig命令
5.10.3 tracert/traceroute命令
5.11 服务质量
5.11.1 什么是服务质量
5.11.2 QoS保障
5.12 下一代IP协议——IPv6
5.12.1 IPv6分组头的格式
5.12.2 IPv6和IPv4分组格式的差别
5.12.3 IPv6地址的分类
5.12.4 IPv6的一些新特性
5.12.5 IPv6的前景
第6章 三层交换机和虚拟局域网
6.1 基于cache的三层交换
6.2 基于ASIC的三层交换技术
6.3 传统路由器与三层交换机比较
6.4 多协议标签交换
6.4.1 概述
……
第7章 广域网和城域网
第8章 TCP协议及其应用
第9章 组网实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