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经济世界经济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定 价:¥68.00

作 者: 梁方仲 编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丛编项: 梁方仲文集
标 签: 经济史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01062885 出版时间: 2008-11-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761 字数:  

内容简介

  梁方仲先生的学生黄启臣先生将梁先生的著作重新整理,交由中华书局整体出版。文集之一、二、三,是将分别曾由中华书局、中州古籍出版社、广州人民出版社三家出版的论文集以及一些未刊稿重新编排,确定了三个主题,分别是:明代赋役制度、明清赋税与社会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史论,这样的处理较以前单纯以论文集命名的方式更显主题明确。两部名著:《明代粮长制度》、《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收入文集之四、之五。将未刊之梁方仲先生《中国经济史讲义》和《读书札记》整理出来,分别列为文集之六、之七。对难以收入三个主题中的文章,归入之八杂稿中。梁集共八种。

作者简介

  梁方仲(1908-1970),著名的历史学家,尤其是著名的经济史专家,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者之一。梁方仲于1926年秋考入清华大学农学系,继而转学西洋文学系、经济系,于1930年毕业获经济学士学位,并考取该大学研究生,1933年冬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梁方仲早在1934年便开始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的学术生涯。是年5月20日,他与吴晗,汤象龙等人在北平成立“史学研究会”。该会在天津《益世报》、南京《中央日报》开辟《史学》副刊园地,编辑出版《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不久改名为《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梁方仲是《史学》副刊和《集刊》的积极撰稿人,曾一度任《集刊》主编,组织和发表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社会经济史学术论文,成为我国第一个以社会经济史命名的《集刊》,梁方仲便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史学的奠基人之一。梁方仲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中,特别致力于明代社会经济史的研究。1936年5月,他在《集刊》第4卷第1期发表《一条鞭法》的论文,受到我国与日本许多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赞扬。1937年6月,被日本学者称为“少壮学者”的梁方仲,受研究所长陶孟和派赴日本作为期一年的学术考察研究。因“七七”事变发生,他谢绝日本学者挽留,于8月中旬回国,同人民共赴国难,坚持社会经济史研究。1939年他到西北考察,在延安住了一个半月,回所后,“他对延安共产党人廉洁奉公,上下平等,生活朴素,工作认真和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倍加称颂”,而“对国民党贪污腐化,则深表不满。”“在此前后,他设法营救被捕的地下党员,为前往延安参加革命的同志进行联系,体现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为党的企望。”这期间,研究所几度迁徙,他仍作了许多实地调查访问,发表了《明代银矿考》、《明代的国际贸易与银的输出入》、《明代江西推行一条鞭法之经过》、《明代的户帖》等论文。1943年初,美国哈佛燕京学社给中国学者一笔科研资助奖金,包括陈寅恪、闻一多、梁方仲等10名著名学者得到资助。1944年10月,梁方仲取道印度赴美,被哈佛大学经济系聘为研究员。1946年9月离美赴英,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从事研究工作。曾被聘为中国文化代表团专员前往法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第一次大会。1947年4月离英回国,即被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邀请来校做学术讲演。梁方仲回国后,兼任中央大学教授,1948年因所长陶孟和患病,被任命为中央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代所长。1949年2月,梁方仲母亲患病,请假回广州省亲。3月间,应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教务长冯秉铨和文学院院长王力教授等邀请,就任岭南大学经济系教授兼任系主任。1952年10月院系调整被聘为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经济系中国经济史课程。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为祖国建设培养人才。在岭南大学,1949年与1950年,他招收了两届研究生,亲自为经济系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中国经济史和西洋经济史课程。“在讲课和指导学生学习与研究时,耐心细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倡导的研究方法”。他说“选题不要太大,要从小题入手,但在研究时,却要‘小题大作’”。“后来经过实践才体会到,这些教诲是梁方仲先生半生从事研究工作所获宝贵经验的结晶”。“他研究的课题,表面看来,都不大。但是,通过先生广泛搜集史料,细致地研究,科学地剖析,却能概括出带规律性的认识来。”在中山大学历史系,他为本科生讲授中国经济史,他那严谨务实的学风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60年代初,他率先在全国综合大学同时培养四名明清经济史专业的研究生(按当时国家规定一位教授不能同时指导5名研究生),成为当时引人注目的一位研究生导师。他指导研究生,“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注重发扬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同时善于吸取国外教育中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逐步形成一套有特色的指导研究生学习的方法”。即:“采取多种学习形式加强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通过开展各种教学和学术活动进行专业基本技能的训练”;“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与求实的精神”。梁方仲教授的学术成就是巨大的。他“围绕明代一条鞭法研究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直到今天,仍然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是该领域最高水平的研究。何柄棣教授称他为‘明代赋役制度的世界权威’”《明代粮长制度》,《中国历代户口、土地、田赋统计》等论著“功力深厚,见解独到,是建国以后中国史学界为数不多的未受政治干扰而能垂之久远的经典之作。”1955年3月,学校成立《中山大学学报》编辑委员会时,梁方仲教授被许崇清校长聘为编委之一。1957年度起,他陆续被聘为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科学委员会委员、并连任校第二届校务委员会委员及校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88年,为继承和发扬梁方仲教授的优良学风,广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暨南大学历史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明清经济史研究室和中山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了“纪念梁方仲教授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含香港)的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并出版了研讨会论文集。

图书目录

总序
凡例
正编
甲编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的总情况及历代户口的地域分布
说明
甲表1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的总数,每户平均口数和每户每口平均田亩数
甲表2 前汉各州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州户口数的比重
甲表3 前汉各州郡国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4 前汉元始二年各郡国人口密度
甲表5 后汉各朝户口数、每户平均口数及户口数的升降百分比
甲表6 后汉各州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州户口数的比重
甲表7 后汉各州郡国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8 后汉永和五年各郡国人口密度
甲表9 后汉对前汉郡国口数增减之比较(系估计数字)
甲表10 后汉对前汉西北各郡国口数的比较
甲表11 后汉对前汉淮汉以南各郡国口数的比较
甲表12 汉初各侯初封时及国除时的户数及其升降百分比
甲表13 三国、西晋、南北朝的启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14 西晋太康初年各州户数、平均户数及各州户数的比重
甲表15 西晋太康初年各州郡国户数及每县平均户数
甲表16 刘宋各州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州户口数的比重
甲表17 刘宋各州郡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18 北魏一部分州郡的户数及每县平均户数
甲表19 东魏各州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州户口数的比重
甲表20 东魏各州郡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21 隋、唐、五代户口数、每户平均口数及户口数的升降百分比
甲表22 隋各州郡户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大业5年,公元609年)
甲表23 唐贞观十三年各道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道户口数的比重(公元639年)
甲表24 唐贞观十三年各道府州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公元639年)
甲表25 唐天宝元年各道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道户口数的比重(公元742年)
甲表26 唐天宝元年各道郡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公元742年)
甲表27 唐开元、元和各道府州户数及元和时每县平均户数
甲表28 唐代各道人口密度
甲表29 辽代各道府州军的户数、军兵丁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出军兵丁数
甲表30 辽代御帐亲军数
甲表31 辽代历朝所建宫卫骑军数
甲表32 北宋各朝户口数、每户平均口数及户口数的升降百分比
甲表33 北宋主客户口数及客户户口数的比重
甲表34 南宋各朝户口数、每户平均口数及户口数的升降百分比
甲表35 北宋初年各道府州军主客户数及客户所占的百分比
甲表36 北宋元丰初年各路府州军主客户数及客户所占的百分比
甲表37 北宋太宗朝及神宗朝各路(道)主客户数及客户占总户数百分比的比较
甲表38 北宋各路府州军监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39 宋元丰、崇宁、绍兴、嘉定四朝各路户口数的比较
甲表40 宋代各路人口密度
甲表41 金代户口数、每户平均口数及户口数的升降百分比
甲表42 金代猛安、谋克等户口及垦田、牛具数
甲表43 金代猛安、谋克户平均口数、田数及正口和奴婢的比数
甲表44 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方户口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45 金代各路民户数、平均户数及各路户数的比重
甲表46 金代各路府州军的民户数及每县平均户数
甲表47 元代户口数及其升降百分比
甲表48 元代各省户口数、平均户口数及各省户口数的比重
甲表49 元代各省路府州户口数及每县平均户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50 元代各省人口密度
甲表51 明太祖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52 明成祖朝户口及税粮数
甲表53 明仁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54 明宣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55 明英宗朝(正统)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56 明代宗朝(景泰)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57 明英宗朝(天顺)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58 明宪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59 明孝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60 明武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61 明世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62 明穆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63 明神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64 明熹宗朝户口、田地及税粮数
甲表65 明代历朝户口、田地的总平均数
甲表66 明代历朝每户平均口数及每户每口平均田地数
甲表67 明代历朝户口、田地的升降百分比
甲表68 明太祖朝分区户口数
甲表69 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分区户口数和每户平均口数
甲表70 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各分区户口占其总数的百分比
甲表71 明洪武、弘治、万历三朝分区户口数的升降百分比
甲表72 明代南、北直隶及各布政使司人口密度
甲表73 明天顺初年及嘉靖、隆庆年间各司府县的里数及估计户数
甲表74 清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人丁及田地数
甲表75 清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每朝及每十年平均人丁数、田地数及每丁平均亩数
甲表76 清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人口数及存仓米谷数
乙编 唐宋元明清田地、田赋概况
附编
别编
历代户口、田地升降比较统计图
附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