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由于教学的需要,平日与中外文学作品及文学形象有着较多的接触,掩卷之余,那些千姿百态、性格各异的鲜活形象总是萦绕于怀,或浮现于眼前不肯退去,他们伴你而行、伴你而思、伴你而眠、仿佛成了如影随行的挚友。久而久之,对于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也许模糊了、淡忘了,但这些相识已久的中外文学人物却依然活在心中,难以释怀。教学之余,不禁萌生出将他们作一番比较考察的想法,这样也许更便于联系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去考察他们的性格生存,对不同国度文学形象的性格、心理、精神异同之缘由也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某种情形下,一个形象就是一部作品的灵魂,或是支撑一部作品的柱石。如:于连对于《红与黑》,哈姆雷特对于《哈姆雷特》,杜丽娘对于《牡丹亭》,贾宝玉、林黛玉对于《红楼梦》,都是不可或缺、也是不能置换的灵魂人物。读者或观众只要记住了作品中的一个关键人物,也就记住了这部作品。换言之,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或观众,往往就是其中的人物形象让接受者深受感染,久久难以忘怀。处于同一生存环境和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形象与接受者之间能产生心理、情感上的共鸣,我们比较容易找到理由,其中感同身受和文化认同感就是一个重要因素,而那些异域文化环境中的文学形象为何也能感动我们,解释起来或许就比较困难一些,尤其是中外文学中的人物形象为何能出现诸多相似之处?而相似相异背后的缘由又是什么,解释起来就更为不易。然而这些问题又挥之不去,总是困惑着我们、吸引着我们,于是不少学界内外的人也就尝试着去寻找答案、探寻谜底,作者也可算是其中的一个好奇者和探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