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社会宽容论

社会宽容论

社会宽容论

定 价:¥58.00

作 者: 李振 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编项: 宽容研究丛书
标 签: 社会学理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9705261 出版时间: 2009-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0开 页数: 527 字数:  

内容简介

  尽管不宽容(intolerance)和歧视(discrimination)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体系之中。但宗教、政治、法律、道德、文化、思想、学术等领域宽容的呼声日益高涨,我们确实正在跨入一个更加宽容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各种深层次,包括个体、群体、阶层、城乡、区域、国际以及价值信仰、精神追求等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出相互影响、彼此纠缠的复杂特征,迫切需要探索社会宽容的内涵、实现主体、社会依据(社会分层、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控制、社会冲突、社会变迁等),对宽容与社会文明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予以回答。

作者简介

  李振,1972年生,安徽涡阳县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后。现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都市文化和现代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亚洲经济和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文化所所长。在《人民日报》、《哲学研究》、《学术月刊》、《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辑刊》、《国外理论动态》、《探索与争鸣》等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哲学、经济哲学以及德里达思想。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社会宽容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一 社会宽容:全球化时代的客观要求
  二 社会宽容:中国社会深入发展的内在命题
  三 社会宽容:把握社会脉搏的重要线索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视野
  一 马克思的社会行动理论
  二 社会道德理论
  三 自由与社会控制理论
  四 社会互动与交换理论
  五 社会结构与功能理论
  六 社会冲突理论
  七 历史社会学理论
  八 后现代社会理论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主要问题
  一 社会宽容的理论内涵
  二 社会宽容的存在形式
  三 社会宽容与社会诊断的关系
  四 社会宽容与社会发展的趋势
 第四节 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
  一 马克思主义辩证原则与方法
  二 现实主义原则与方法
  三 理性主义原则与方法
  四 文化境遇原则与方法
  五 整体主义原则与方法
  六 社会批判原则与方法
第二章 社会宽容的内涵及特征
 第一节 社会宽容的界定
  一 多维视野下的宽容含义
  二 社会宽容的内涵
  三 划清社会宽容的边界
 第二节 社会宽容的特征
  一 社会宽容的演化特征
  二 社会宽容的“去伦理”特性
  三 社会宽容的“去政治”特征
  四 社会宽容的机制依赖特征
  五 社会宽容的有限性和持续超越特征
 第三节 惩罚与罪责:社会宽容的参照
  一 自然的惩罚与社会宽容
  二 神性的惩罚与社会宽容
  三 人为的惩罚与社会宽容
  四 理性规则的惩罚与社会宽容
第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宽容
 第一节 社会分层中的宽容空间
  一 社会分层的内涵
  二 社会分层与阶层互动
  三 社会分层的宽容空间
 第二节 社会中间阶层与社会宽容:以上海为例
  一 上海市“两新”组织调查
  二 上海“两新”组织中青年白领的思想特征
  三 “两新”组织中转制企业群众的思想状况
  四 社会中间阶层与社会宽容
 第三节 社会宽容:社会阶层分布的新参照
  一 社会宽容:社会阶层分布主客观参照
  二 “去阶层化”与社会宽容
  三 社会宽容:建立社会分层的新机制
第四章 社会结构与社会宽容
 第一节 社会结构中的宽容要素
  一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
  二 现代西方社会分析的结构视角
  三 社会分化、社会整合与社会宽容
 第二节 社会结构化理论与社会宽容
  一 社会结构化理论
  二 社会宽容的结构化理论探索
  三 社会宽容的结构化运行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宽容
  一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形与传统宽容危机
  二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整合机制匮乏与宽容困境
  三 当代中国社会宽容:结构性挤压与出路
第五章 社会秩序与社会宽容
 第一节 社会秩序“原型”中的宽容
  一 自然秩序与社会宽容
  二 神性秩序与社会宽容
  三 家庭秩序与社会宽容
 第二节 现代社会秩序与宽容
  一 现代社会秩序的研究视野
  二 现代社会的深度规则与社会宽容
  三 社会契约与社会宽容
  四 现代科学秩序与社会宽容:园艺学的隐喻
  五 现代社会秩序的反叛与宽容
 第三节 宽容:中国当代社会秩序转型与重构
  一 公私关系秩序转型与社会宽容
  二 转型秩序的机会空间与社会宽容
  三 开放社会秩序的转型与社会宽容
第六章 社会冲突与社会宽容
 第一节 社会冲突中宽容的界限
  一 社会冲突理论的宽容限度
  二 社会冲突的功能与社会宽容
  三 社会冲突的三种类型与社会宽容
  四 “敌人与朋友”的冲突模型与社会宽容
 第二节 社会阶级冲突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宽容
  一 奴隶社会的阶级冲突与社会宽容
  二 封建社会的阶级冲突与社会宽容
  三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冲突与社会宽容
 第三节 中国当代社会冲突与社会宽容
  一 利益冲突与社会宽容
  二 博弈论与社会宽容:一种解释模型
  三 社会竞争的宽容空间
第七章 社会控制与社会宽容
 第一节 社会控制逻辑与社会宽容
  一 社会控制的内涵
  二 社会控制的重点对象:越轨者
  三 社会控制逻辑与社会宽容
 第二节 社会控制方式与社会宽容
  一 宗教控制与社会宽容
  二 军事控制与社会宽容
  三 司法控制与社会宽容
  四 知识、道德控制与社会宽容
  五 习惯控制与社会宽容
  六 舆论控制与社会宽容
  七 技术控制与社会宽容
  八 语言控制与社会宽容
 第三节 社会控制效果与社会宽容
  一 社会控制效果的评价标准
  二 社会控制的简化效果与社会宽容
  三 社会风险控制与社会宽容
  四 社会控制的界限与社会宽容
 第四节 未来社会控制与社会宽容
  一 “控制和宽容”的整体性连接与断裂
  二 符号控制与社会宽容
  三 娱乐控制与社会宽容
  四 虚拟控制与社会宽容
第八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宽容
 第一节 社会变迁理论中的宽容因素
  一 社会变迁的内涵与形态
  二 现代社会变迁的四个视角
  三 社会变迁的构成元素与社会宽容
 第二节 中西社会变迁与社会宽容
  一 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宽容
  二 西方社会变迁与社会宽容
  三 中西社会变迁与社会宽容关系分析
 第三节 社会变迁:追寻宽容的路向
  一 返本开新:寻求宽容的社会资源
  二 现代化与社会宽容的内在关联
  三 宽容:探求社会变迁的未来趋向
第九章 结语:迈向文明的社会宽容
 第一节 宽容视野下的社会文明
  一 社会文明的宽容视野
  二 文明冲突理论的宽容反思
  三 文明与恐怖:一种不宽容的映照
 第二节 新文明的尝试与社会宽容
  一 新城市文明与社会宽容
  二 新社会运动与社会宽容
  三 后现代社会与社会宽容
  四 符号文明与社会宽容
  五 网络文明与社会宽容
 第三节 迈向文明的社会宽容
  一 文明与宽容的悖论:自由的逃避
  二 文明:确定性逻辑的宽容空间
  三 文明:社会宽容的共同承担
  四 宽容:文明发展的多种可能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