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一、岭南早期建筑的研究及独特轨迹
1.时空界定
2.回顾及省思
3.研究方法
二、岭南早期建筑的地域特质和编年依据
1.岭南异质地域的历史发展轨迹
2.岭南早期建筑分期的考古实证
三、岭南早期建筑书写的现实意义
1.自然地理与建筑形制的渊源
2.文化交汇的袅绕余韵
3.历史遗构的全新视野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石器时代的岭南洞穴与巢居
一、来自建筑考古学的启示
二、五岭之南的远古时代
1.岭南的旧石器时代
2.岭南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3.洞穴遗址的分布
三、洞穴遗址的建筑学观察
1.择址分析
2.洞穴空间的原始区划
3.功能衍生与生活建构
四、虚实之间的领域指认
五、赤铁矿遗迹遥指的神圣空间残影
六、巢居——洞穴之外的歧异发展
1.问题的提出
2.富有启发性的可能性案例
3.槽巢和窝棚——原始营造的发端
七、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定栖山岗的农生聚落与居所建构
一、山岗遗址的分布地志及其社会文化演进意义
二、走出洞穴后的原始农业生活文明
三、聚落世界及其宇宙对应
1.聚落建构的空间和社会意义
2.聚落可能的功能分化
3.聚落可能的宇宙对应
四、部落社会及其屋舍建构
1.石峡遗址的木骨泥墙长屋
2.鲶鱼转半地穴建筑遗址
3.走马岗半地穴建筑遗址
4.香港元朗虎地凹地面式建筑遗址
5.广西晓锦遗址干栏建筑遗迹
五、储藏与归葬
1.陶器——来自泥土的恩典
2.“入土为安”的归葬
六、图腾与象征
1.点与线的刻画
2.原始巫术礼仪的图腾含义
3.质朴纹样的美感积淀
七、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贝丘和沙丘的滨海聚落与建筑营构
一、贝丘与沙丘遗址的领域分布及空间意义
1.贝丘遗址的分布及生活世界建构
2.沙丘遗址的分布及生活世界建构
二、以洋海贝食为滋养的集体社会空间架构
1.贝丘居民的生计
2.沙丘居民的生计
3.贝丘和沙丘遗址的聚落特点
三、干栏、陆筑及其彰显的动静空间反转
1.滨水干栏长屋
2.坡地干栏
3.平地起建的居址
4.以烧灶为中心的户外生活空间建构
5.动静辉映的空间关学
6.关于建筑形态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四、舟楫和水上生活空间
1.海岛上的神秘岩画
2.聚落里的神圣空间
3.地域美学图像
4.动态空间认知
五、空间体验及建筑美的呈显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青铜时代的岭南方国及其空间实践
一、古国作为史籍传说中的岭南空间历史阶段
二、以“国”为界的空间地域划分
1.青铜文化的鼎盛与方国文明的出现
2.南越诸小国与中原文化
三、阶级与空间之社会区隔
1.横岭山墓地的等级与性别的空间分化
2.石峡墓葬所体现的阶级分化
四、宫室的出现及其华美走向
1.“宫室”的由来和发展
2.岭南宫室建筑的华美残影
五、民居建筑传统的稳定性
1.聚落遗址中的讯息
2.本土建筑文化与外来建筑文化共存
六、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秦汉时期岭南建筑的飞跃发展
一、从南越国到南海诸郡
二、要道、城池:攻防与统治
1.岭南所发现的代表性城池
2.攻防与统治意旨的体现
三、取法中原礼制、兼纳地域文化的都城建构
1.考古发掘和史料辩证下的南越王都城
2.效仿汉廷的南越国政治体系和都城规划
3.内城外郭、郭外有墓葬区和郊野的都城建构
4.在地海洋文化对南越国都城空间性形塑的影响
四、华美宫室:地方统治生活及号令中心
1.谨严恢宏的南越王宫殿
2.气势雄伟的行宫:五华狮雄山“长乐台”
3.布局山岗的官署:澄海龟山汉代建筑遗址
五、曲水流觞的赏玩宴乐与苑囿建筑
1.宫苑遗址现状
2.造园手法蠡测
3.低支架的干栏宫殿
4.苑中的政治和生活空间
5.南越王宫苑遗址的园林史学意义
六、山野洋海中的劳动生产与空间营造
1.民居陶屋的主要类型
2.结构与装饰
3.发展与衍变的内在机制
七、等级分明、汉越杂糅的陵墓建筑
1.凿山为藏的南越王石构陵墓
2.大型木椁墓和成熟的木构技术
3.砖室墓和砖构及穹隆技术
八、岭南地域文化在空间、建筑上遗韵悠长
九、本章小结
结语
一、岭南早期建筑文化的特色
1.孕育于山海之间、源远流长的地域传统
2.兼容、深化多元文化的开放性
3.务实因应政治社会转型的嬗变作风
二、建议和展望
1.历史事实的发掘与历史现场的重建
2.空间意义的追索:重视社会文化脉络的空间性诠释视野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