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海峡西岸福建黄金海岸线的中心点,在富饶美丽的泉州湾畔,镶嵌着一颗闪亮的明珠——惠安。惠安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光热条件优越,适宜生长孕育繁多的树种群体。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们对大自然无节制的索取,造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新中国成立前,惠安森林覆盖率仅2%,沿海风沙侵蚀严重,赤地百里,山体岩石裸露,草木难长,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惠安也因此成为全国闻名的“臭头山县”。新中国成立后,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广大干部群众征服穷山恶水,开展治理风沙,治理水土流失,进行生态建设和恢复工作。20世纪50~60年代,沿海一线大造海防林基干林带和农田林网;60~70年代,大力治理水土流失;70~90年代,“三五七”大造林,基本消灭荒山;90年代末以来,大力争取中央国债资金,不断完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同时加强了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和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现在沿海基干林带基本合拢,昔日的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风沙肆虐的大地织上了“绿网”,钢筋水泥鳞次栉比的城乡居住区造上了“绿园”,一个“点、线、面”相结合,“乔、灌、草”互搭配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基本构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