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最早只叫做《书》,汉代称《尚书》《孔传》解释为“上古之书”。《尚书》成为儒家经典以后,又叫做《书经》。《尚书》的内容都和政事相关,《荀子·劝学篇》:“《书》者,政事之纪也。”《史记·太史公自序》:“《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尚书》实际上是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汇编。《尚书》的基本内容是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尚书》的作者是史官。文献记载我国古代设有专录君王言行的史官。《礼记·玉藻》称君王“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史官记录君王的言行,汇编成册,就是《书》了。今存《尚书》共有五十八篇,依据朝代编辑,分别称为《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虞书》五篇,《夏书》四篇;《商书》十七篇,《周书》三十二篇。上自尧舜,下至东周,汇集了十分珍贵而又丰富的史料。《尚书序》分为“典、谟、训、诰、誓、命”六种体式,唐代孔颖达分为十种:典、谟、贡、歌、誓、诰、训、命、征、范(见《尧典正义》)。粗线条地归类,大致可以分成四种体式。1.典 主要记载古代典制。《尧典》《舜典》《禹典》《洪范》《吕刑》《周官》等都属于这一类。2.训诰 主要是训诫诰令,包括君臣之问、大臣之间的谈话以及祈神的祷告。这一类篇目较多,是《尚书》的主体部分。《虞书》的《皋陶谟》《商书》的《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周书》的《金滕》《大诰》《多士》《召诰》《君奭》《顾命》等篇都是“训诰”体。 3.誓 主要是君王诸侯的誓众词。《甘誓》《汤誓》《泰誓》《牧誓》《费誓》《秦誓》诸篇都属这一类。4.命 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者赏赐诸侯的册命。《君陈》《毕命》《君牙》《同命》《文侯之命》等篇都是这一类。《尚书》记录了距今四千年至二千六百多年问虞、夏、商、周的典、训、诰、誓、命,涉及政治、思想、宗教、哲学、法律、地理、历法、军事等领域,范围很广。为《左传》《史记》等史书的写作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可缺少的历史文献。《尚书》被儒家奉为五经之首,自汉代立为学官以来,备受尊崇,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最量要的教科书。《尚书》的核心思想是“敬天”、“明德”、“慎罚”、“保民”,帝王将相以《书》安邦定国,工商士民以《书》修身待物。我们要了解和研究封建社会,也必须阅读《尚书》,利用《尚书》丰富的史料。《尚书》不仅是文告、会议记录等应用文体的滥觞,还开辟了古代散文创作的先河。《尚书》记言叙事,摹声绘色,生动形象。不少篇章已出现很成熟的辞格,譬如《梓材》连用种地、建房、作器三个生活中常见的事理作比喻,说明创业和守成的关系,自然贴切,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周书》各篇大多讲究章法结构,例如《无逸》《顾命》,条理非常清晰,历代散文家十分重视。《尚书》为后世散文创作奠定了基础。《尚书》还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材料,特别是今文中那些经过考定的真实文献,反映了殷周时代的语言特点。例如《尚书》中的词语古奥,多用雅言;很少运用表示语法关系和语势语气的句末语助词,等等。这些独特的语言现象,对于研究汉语史很有帮助。《尚书》对于金文学、甲骨学、古器物学和考古学的作用,也很重要。可以说,不凭借《尚书》,有些金文和甲骨文就无法解释,有些考古发现和古器物就无法论定确切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