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效房,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眼内异物学和眼外伤专家、医学教育家,1920年出生于河南开封,1 945年毕业于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河南省立医院眼科住院医师,国立重庆大学医学院助教及主治医师,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讲师、教授、主任医师、教研室主任和眼科主任,郑州大学眼科教授,以及河南眼外伤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河南省眼科医院)名誉院长。他还兼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二、三届委员,第四届常务委员;全国眼外伤职业眼病学组第一、二届组长,名誉组长;《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主编;世界眼科基金会理事及中国分会会长;国际眼外伤学会理事;国际眼科手术远征队队员;《J.Ocular Trauma》编委;“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中方顾问委员会顾问和专家组组长;河南省残疾人联合会名誉主席等。半个多世纪以来,张效房教授在眼外伤、眼内异物研究方面完成了38项发明和创新。其中,眼内异物方格定位摘出系列方法被称为“张效房法”,曾在国内外被广泛采用。他的研究成果曾使我国在眼内异物摘出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因此,眼内异物摘出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我国眼科学对世界眼科学的两大贡献之一。张效房教授等所完成的“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科研项目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优秀成果奖,国家科委国家科技成果奖1项,还获河南省优秀科技成果奖5项、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专利1项(ZL 95207799X)。出版专著23部,包括主编专著7部,主译译著1部,其中,《眼科学》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眼外伤学》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参编专著15部;在美国和我国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6篇,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报告118篇。张效房教授积极推广和普及新知识与新技术,推动我国眼外伤和眼科学的发展。他受卫生部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委托,举办全国全军眼内异物摘出学习班5期,全国眼外伤学习班15期,主办全国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学习班9期。他相继创建了河南眼外伤研究所和河南省眼科医院,还扶植建立了7所省级和市(地)级眼科医院、10个眼科中心和2个研究所。对湖北、河北、山西、江苏及广东等省的大学附属医院及军、地医院进行具体指导和扶植,帮助他们建立眼外伤中心、白内障中心及研究所等。他先后在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00多个城市进行200多次学术讲演和手术示教,培养眼外伤专业硕士研究生62人,指导博士后4人,对我国眼科事业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张效房教授积极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1982年,在美国召开的第24届国际眼科大会上,他所宣读的《眼内异物摘出》论文取得轰动性的效果。他分别于1993年在瑞士、2000年在加拿大及2002年在美国举行的国际性学术会上所做的学术报告,都得到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他应邀9次访问美国,3次访问日本,并在美国和日本的10所大学和研究所做眼内异物专题学术报告,还应邀到瑞士、新加坡、菲律宾、阿尔及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及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地区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张效房教授已接待外国专家来访数十批,每年为外国留学生讲授眼外伤课程,先后辅导专程来我国进修眼外伤的美国医学博士2人。分别于1988年、1993年和1996年在郑州主持召开了第一、第二和第三届国际眼外伤学术会议,均担任大会主席,为提高我国眼科学的国际学术地位和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及增进中外学者之间的友谊做了大量的工作。为表彰张效房教授为我国卫生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授予他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同时卫生部和河南省也授予他先进工作者称号,1991年国务院授予他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199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1998年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十大科技功臣荣誉称号,2005年中美眼科学会隆重地授予他“金苹果奖”,2007年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眼科学术大会上授予他中华眼科学会奖。张效房教授六十余年如一日,博览群书、勤奋钻研、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成就斐然;学术上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临床工作中对患者态度和蔼、认真负责,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讲台上六十余个春秋,为人师表、文明执教;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关心和培养年轻医师的成长,毫无保留地传授知识和技术,深受尊敬和爱戴。张效房教授虽年事已高,但仍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至今还活跃在医疗、教学和科研第一线,为解除患者眼病痛苦而辛勤工作,为眼科学研究不懈努力,为国内外学术交流而奔忙,为眼科学事业而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