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马/列/毛/邓经典理论公共性视域: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

公共性视域: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

公共性视域: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

定 价:¥45.00

作 者: 贾英健 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10076560 出版时间: 2009-03-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84 字数:  

内容简介

  《公共性视域: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从公共性这个新的研究视域入手,通过对马克思之前已有的公共性资源进行历史梳理,围绕马克思哲学所开启的生活世界这一公共性平台,着重从实践、人、社会、历史等四个方面揭示了马克思哲学中蕴含的公共性维度,以及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新哲学所具有的唯物主义的公共性新质,并对其历史意义和当代意义阐发了自己的看法。公共性是人类在当代社会实践中突显出来的一个重要课题,它不仅成为当今学术界的热点问题,而且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现时代的突出论题。《公共性视域: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使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在公共性视域中得到彰显,对我们在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贾英健,山东金乡人,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博士后。现为山东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泰山学者”团队学术骨干,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哲学一人的哲学、价值与文化等。出版专著《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研究》等2部,合著《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价值冲突与文化建设》等8部。在《光明日报》、《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天津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近40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等6项,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

图书目录


导言 公共性:马克思哲学解读的当代视域
一、解读马克思: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重要话题
二、公共性:马克思哲学的出场语境及其当代凸显
三、马克思哲学的公共性研究:主要进路
四、马克思哲学的公共性研究:存在问题
五、马克思哲学的公共性研究:主旨、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马克思哲学以前的公共性传统
第一节 西方哲学史中的公共性
一、本体论哲学的公共性承诺
二、主体性哲学的公共性论证
第二节 传统人性论的公共性诉求及其实质
第三节 理性的传统及其局限
一、从客观理性到主观理性的争论
二、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
三、普遍理性与特殊理性的矛盾
第四节 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理论及其矛盾
一、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同一
二、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
第二章 回到公共的生活世界: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视界
第一节 回到生活世界的开启
第二节 现实生活世界的公共性解释原则
一、现实生活世界是人的感性活动的世界
二、现实生活世界的公共性特性
第三节 生活世界之公共合理性
一、异化生活:现实生活世界的“非现实性”批判
二、理论批判:马克思对前人异化理论的批判性超越
三、走进合理性的公共生活世界
第三章 “改变世界”的公共实践哲学: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
第一节 传统哲学的实践理解与马克思新实践观的诞生
一、古希腊时期的实践观点
二、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的实践观念
三、马克思新实践哲学的崛起
四、马克思的公共实践观
第二节 交往: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公共性之重要维度
一、从实践到关系:马克思实践观的深层跃迁
二、交往实践观: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重要维度
三、马克思交往实践的公共性意蕴
第三节 “改变世界”的公共理想和价值主体的发现
一、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公共理想
二、对传统人类理想模式的批判与超越
三、人类公共理想的实践阐释
四、人类公共理想的实践主体的发现
第四章 “公共人”的终极关怀:马克思哲学的人本立场
第一节 “现实的人”及其公共性意义
一、“抽象的人”的哲学传统
二、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马克思人学观的跃迁
三、马克思“现实的人”的思想逻辑
四、“现实的人”的公共性意义
第二节 现实的人:以“共同性”为规定的公共存在
一、人是对象性的公共存在物
二、人是总体性的公共存在物
三、人是价值的公共存在物
第三节 现实的人:走向“公共人”的理想生成
一、追求丰富的公共生活
二、走向全面的人的发展
三、体现自由的发展个性
四、培育“公共人”的公共精神
五、实现人的解放的公共目标
第五章 社会共同体价值本位的公共性理念:马克思哲学的唯物主义新质
第一节 社会价值本位的哲学观的确立
一、传统哲学的“社会”:个人价值本位
二、马克思哲学中的“社会”:社会价值本位的历史性超越
第二节 社会:作为生存共同体的“关系”共在
一、社会关系:社会的一般本质
二、社会关系的基本构成
三、社会关系:人类公共交往实践关系的展现
四、社会群体生存本位共同体:社会关系的理论升华
五、公共性理念:社会群体生存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六、社会群体共同体价值本位的公共性深蕴
第三节 超越个体理性神话的群体共同体诸组织形式的公共理性
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
二、制度的公共性本质和价值
三、意识形态及其批判的公共性向度
第四节 现代性批判:马克思哲学现代性的公共性实质
一、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方法论立场
二、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哲学转向
三、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公共性视野
四、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变革实质
第六章 历史的公共性与公共性的历史: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发生学视界
第一节 马克思“历史”的哲学革命
一、传统的“历史”理解
二、历史的观念变革:马克思的超越
三、马克思历史意义的彰显和澄明
第二节 历史的实践生成及其历史的公共性
一、现实的人:历史的主体
二、实践:历史的公共性生成
三、历史生成中的公共性原则
第三节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公共性转变
一、历史空间:马克思考察历史的重要公共维度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公共性思想的批判性超越
三、“公共的”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的内在本质
四、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世界历史之公共性的价值指归
第四节 公共性的生成历史: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
一、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的消极公共性
二、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的物化公共性
三、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的积极公共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