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歌里的芭蕉箐:富民县东村乡芭蕉箐苗族村民日记》不仅仅是一扇敞开的窗。在这里,芭蕉箐村民无拘无束“想说就说”,多则长说,少则短说,没有就不说。反正每天有那么一点点,将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和所感记录下来,在他们看来,这每一点点都显得那样举足轻重。所以,我们总会看到他们不厌其烦、饶有兴趣地为我们讲述那些点点滴滴。他们讲述的故事,是芭蕉箐苗族村民发出的倾诉之声,是芭蕉箐苗族村民向云南大学学者对话和倾诉的刻录。从这个意义上而讲,《圣歌里的芭蕉箐:富民县东村乡芭蕉箐苗族村民日记》是一个声音集装箱。作为“新民族志实验丛书”之一,《圣歌里的芭蕉箐:富民县东村乡芭蕉箐苗族村民日记》是云南省芭蕉箐苗族村民用日志体方式将自己的生活点滴显现出来的文字表达。芭蕉箐这个地名,容易让人想当然地认为该地生长有很多芭蕉树,其实,在这里并没有很多芭蕉树,而最容易让人感觉到的是遍布于芭蕉箐每一处的基督教歌声。这歌声,不像流行歌曲那般的缠绵,也不像摇滚歌曲那样的恣肆;不像山野民歌那样的自在,也不像都市酒吧音乐那般的煽情。这是一种既能够看得见又能够听得着的歌声,更是一种需要用心灵去聆听和感受的倾诉。在芭蕉箐村民看来,他们的歌声就是他们的灵魂,歌声就是与上帝进行交流的绝好媒介。当歌声成为一种力量之源时,当唱歌被赋予一种仪式色彩时,芭蕉箐也披上了非凡的神圣面纱。怎样透过面纱一睹芭蕉箐的面容?也许,《圣歌里的芭蕉箐:富民县东村乡芭蕉箐苗族村民日记》就是一扇为我们打开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