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党政读物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

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

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

定 价:¥36.00

作 者: 《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编写组 编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党政读物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02087866 出版时间: 2009-03-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57 字数:  

内容简介

  《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从我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危害、成因、预防与处置、应对能力及相关法规等几个方面入手,探索群体性事件中本质性和规律性的内容,深入探讨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理论与和实践问题并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分析。此外,《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每章正文之后都选编典型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和解读,便于给各级党政干部提供参考,同时也能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和掌握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增强了可读性。

作者简介

暂缺《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群体性事件概述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界定
一、群体性事件的外在表现
二、不同时期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
三、群体性事件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的类型
一、按照事件等级划分
二、按照参与者的社会身份划分
三、按照事件原因划分
四、按照事件法律性质划分
五、按照事件发生地区和影响的范围划分
六、按照事件组织化程度划分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特征
一、群体性特征
二、利益性特征
三、突发性特征
四、对抗性特征
五、危害性特征
六、变异性特征
七、扩散性特征
【案例解读】甘肃陇南事件的反思
第二章 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现状与趋势
第一节 我国现阶段所处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我国正处于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时期
二、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矛盾及其解决方式
第二节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性质
一、群体性事件是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
二、基本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三、根源在于物质利益矛盾
四、事件包含对抗性因素
第三节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新趋势
一、事件数量和规模呈扩大趋势
二、涉及领域广、参与主体多元化
三、对抗性日益增强,理性、平和方式也增多
四、“无直接利益者”参与增多
五、组织化倾向日益明显
六、事件发生地区、行业相对集中
七、事件的指向对象具有差异性
八、网络、短信成为信息传递的新手段
九、多种矛盾问题交织,处理难度加大
十、境外政治力量试图涉足国内群体事件
第四节 当前诱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矛盾
一、转型期诱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矛盾
二、谨防金融危机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群体性事件
【案例解读】云南孟连事件的反思
第三章 群体性事件的危害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经济危害
一、暴力行为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需要耗费大量投入
三、破坏当地投资环境和市场秩序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的政治危害
一、影响政治稳定
二、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危害
一、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生产秩序
二、容易形成“示范效应”
三、大量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加重社会危机
第四节 辩证看待群体性事件的危害
一、事件可以宣泄社会压力
二、事件有助于问题暴露和工作改进
【案例解读】湖南吉首非法集资事件的反思
第四章 转型期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经济背景
一、社会群体的利益分化与矛盾
二、各种利益纠纷凸显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制度和机制因素
一、法律制度因素
二、利益诉求及矛盾解决机制因素
三、社会控制机制的偏差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的政治原因
一、决策失误
二、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三、权力寻租,与民争利
四、官员腐败
第四节 群体性事件的文化观念和社会心理原因
一、诱发群体性事件的文化因素
二、诱发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因素
【案例解读】安徽池州事件的反思
第五章 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方法与预防过程
一、事件的形成过程
二、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方法
三、群体性事件的预防过程
四、群体性事件预防机制的特性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机制
一、科学决策机制
二、法律运行机制
三、社会预警机制
四、利益表达机制
五、事前矛盾化解机制
六、社会自治机制
七、社会保障机制
八、责任追究机制
【案例解读】贵州瓮安事件的反思
第六章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机制
第一节 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
一、处置的基本原则
二、处置的主要方法
第二节 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机制
一、应急预案机制
二、快速反应机制
三、协商对话机制
四、现场处置机制
五、信息发布机制
第七章 不同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
第八章 提高群体性事件的应对能力及相关法规解读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