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破芸芸众生相,唱尽悲欢离合腔”。一百多年来,无论是在北京天桥的茶馆酒肆,还是成都的街头巷尾,或者山东临清的运河码头,快板书一直是不同时代人们最熟悉和喜爱的曲艺形式。当年一个走红的快板艺人绝不逊色于几十人组成的戏班子,一人能顶一台戏。由此可见快板的艺术魅力。快板从诞生那天起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快板书的群众影响力达到了巅峰,田间地头和学校厂矿到处可以听到清脆的竹板声,人人都能唱两句快板词。许多人至今珍藏着登台表演的青春记忆。在那个文娱生活近乎荒漠的年代,快板不仅是人们文化生活的最重要部分,甚至承载了不只一代人关于青春、关于成长、关于爱情的集体记忆。仅仅依靠民间艺人口耳相传,却能够穿越历史滚滚烟尘,活跃在我们今天生活中的快板,它是如何诞生的?又经历过怎样的发展历程?我们曾经熟悉,却逐渐变得沉寂的快板的前世今生几乎没有人能够说得清,这正是《板声大师》创作的初衷。创作伊始,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几乎找不到一本关于快板历史的书籍或者对快板艺术进行专门研究的学术专著,没有任何专业资料可供参考和学习,因为对于快板的历史研究目前还属空白。无奈,作者们自己作研究,开始了对曲艺专家、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和地方史志学者的大面积采访,努力还原历史,发掘、寻觅、搜集资料。终于,快板、山东快书、金钱板……百多年的发展史跃然纸上,那些曾经誉满华夏的传奇艺人不再是过眼云烟。其中最令人欣慰的是对“快板大王”毕革飞的探寻。从40年代起,毕革飞在人民军队里已经尽人皆知,他的快板词短小易记,被誉为枪杆诗,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带给战士们巨大鼓舞。战士称赞他的快板比子弹还有力量。解放后毕革飞英年早逝,资料没有记录他的影像,作品留存也十分有限,“快板大王”从60年代初开始从人们的视野消失了。四十多年后,历尽艰难、几经辗转,终于,已经发黄的影集和创作手稿被打开,“快板大王”回到了他热爱的快板艺术的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