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社会效益”虚化的现状,《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发展》以城市规划的社会发展作用为主题,以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发展的交互关系为联结点,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城市规划调控机制构建为重点,系统地探讨了如何增强城市规划的社会发展作用这一核心问题。《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发展》主要运用多学科融贯的综合研究方法,借鉴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多层次、多侧面、多视角地分析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发展的关联,剖析城市规划社会绩效弱化的原因,并为城市规划调控策略的提出提供理论支撑。全书按照“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设置了“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规划社会发展作用弱化的原因”及“城市规划调控策略”三个板块进行研究。在第一个板块“城市规划与城市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中,作者以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借鉴,界定了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目标的概念内涵,提出了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体系,并且根据空间与社会相互建构、相互融合的关系,提出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社会发展目标。文中揭示了城市规划的社会性特征及社会作用机理,归纳总结了城市规划对相关社会发展目标的影响。在第二板块“城市规划社会发展作用弱化的原因”研究中,作者通过分析中国当代城市规划技术(工具)理性的主导地位及其片面化发展、价值理性及制度理性缺失的特征,以及转型期城市规划制度框架中激励与约束、利益补偿与社会监督机制的缺失,制度环境与社会发展目标偏离的特征,揭示了城市规划社会绩效弱化的认知原因及制度原因。文中特别强调指出,城市规划制度机制的缺失是城市规划社会绩效弱化的根本原因。在第三板块“基于社会发展目标的城市规划调控策略”研究中,作者重点探讨了有助于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规划调控机制构建及策略措施。研究认为,增强城市规划社会绩效的基本途径可分为两个层面:在技术层面,规划应在辨析城市各种空间环境的社会促进或社会损害作用基础上,就城市空间环境建设的各主要领域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技术性调控策略;在制度层面,针对转型社会中普遍的制度短缺及制度设计不足问题,规划应根据当今社会整体制度变化的趋势,建立起能体现规划核心价值、有助于社会发展目标达成的规划制度框架,并加强规戈。制度环境的塑造。结语部分总结了全书的基本观点,并指出本研究可以从社会发展视角,为亟待进行的中国城市规划改革提供技术及制度两条改革路径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