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宗教宗教理论与研究宗教与哲学

宗教与哲学

宗教与哲学

定 价:¥65.00

作 者: 张禹东,杨楹 等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宗教理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9706992 出版时间: 2009-04-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431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分宗教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佛教与哲学、道教与哲学、儒家哲学与宗教和基督宗教与哲学等编,对宗教的起源、宗教学研究的理路与方法、马克思宗教观的生活维度与马克思解放理论视域中的“宗教”、中国佛教的“本觉”范式与现代性意义、道教之“道”的哲学意蕴、儒家圆融思想与儒家生活哲学的内在构造、托马斯•阿奎那思想体系的理论特色等相关议题,进行了多层面的条分缕析,力图系统展示对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双重解读。

作者简介

  张禹东,福建省惠安县人。华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侨办和福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哲学、宗教学理论、华侨华人宗教文化等。已在《世界宗教研究》、《宗教学研究》、《哲学研究》、《哲学动态》和《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和主编学术著作6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务院侨办和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先后获得国务院侨办优秀教师称号,以及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福建省高校教学名师奖、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奖项。杨楹,1964年生,四川省中江县人,199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国务院侨办、福建省省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带头人,华侨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制度伦理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l项、省部重大与重点课题4项,参与国家课题6项,出版学术著作6部,发表论文80余篇。自2003年以来获福建省第五、第六和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共5项,2004年获福建省优秀教师称号,2006年人选“福建省百千万人才”、获“福建省优秀社会科学工作者”称号和“福建省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图书目录

前言 宗教与哲学:精神一文化生活图式的两重解读
第一编 [宗教学理论]
 第一章 追问宗教起源的发生学意义
 第二章 宗教学研究的理路与方法论
 第三章 “我一你”关系中的人:“超越的存在”——20世纪西方“人学”的宗教观
 第四章 书写和口传:中国宗教的两种类型
 第五章 从两种宗教观的差异看中国文化的内在特质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教观]
 第六章 马克思解放理论视域中的“宗教”
 第七章 马克思宗教观的生活维度
 第八章 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宽容”理念
 第九章 列宁关于无神论宣传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编 [中国佛教与哲学]
 第十章 “本觉”逻辑:中国宗教的佛教范式
 第十一章 本觉思想与东亚佛教传统现代性症候——以日本“批判佛教”为中心的考察
 第十二章 本觉思想与东亚佛教传统现代性症候——基于多重视域的观念史考察
 第十三章 本觉与现代性: “批判佛教”之观念史解读
 第十四章 佛教“地狱巡游”故事母题的形成及其文化意蕴
 第十五章 印度佛教地狱观念的中国化
 第十六章大乘佛学的融摄与超越——唐君毅对中国佛教思想发展历程的诠释
第四编 道教与哲学
 第十七章 道教之“道”的哲学意蕴与中华文明
 第十八章 《抱朴子内篇》的本体论及其思想渊源
 第十九章 李道纯易学旨趣探微
 第二十章 《黄素书》的修炼思想和方法
 第二十一章 道教生态伦理的规范和准则
 第二十二章 “和谐”:道教在对待自然环境态度上所追求的境界
 第二十三章 当代新道家的学术定位及其相关问题
第五编 [儒家哲学与宗教]
 第二十四章 儒家圆融思想
 第二十五章 儒家生活哲学的内在构造
 第二十六章 宗教性的常态与变态:一个解读儒学的视角
 第二十七章 《中庸》的逻辑结构及其天人思想的承前启后
 第二十八章 “以人为本”的神圣之维
 第二十九章 从“礼玄之辨”看魏晋名士的伦理困境
 第三十章 遁入逍遥之境:魏晋玄学观念史的三个命题
 第三十一章 自我实现的本体论设定与宗教性归宿——杜维明对儒家人学思想的阐发
第六编 [基督宗教与哲学]
 第三十二章 托马斯·阿奎那“自然法”的形上架构与神学意涵
 第三十三章 托马斯·阿奎那的自然法作为本性之律的人学内蕴
 第三十四章 托马斯·阿奎那自然法对“神圣”与“世俗”的有机共构
 第三十五章 托马斯·阿奎那潜能与实现原理的理论渊源与思想内涵
 第三十六章 神哲学思境中的理性之美——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思想
 第三十七章 人存在的自由与神恩之境——对比阿奎那与马克思关于“人”的哲学思考
 第三十八章 马里坦“新人道主义”视域中的“存在”论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