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现代中国(第十二辑)

现代中国(第十二辑)

现代中国(第十二辑)

定 价:¥38.00

作 者: 陈平原 主编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社会科学总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01129333 出版时间: 2009-04-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89 字数:  

内容简介

  在《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一书的“导言”中,我曾提到:“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关键时刻’,其巨大的辐射力量,对后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都必须认真面对,这样,才能在沉思与对话中,获得前进的方向感与原动力。在我看来,‘事件’早已死去,但经由一代代学人的追问与解剖,它已然成为后来者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料。对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进程来说,‘五四’便扮演了这样的重要角色。作为后来者,我们必须跟诸如‘五四’(包括思想学说、文化潮流、政治运作等)这样的关键时刻、关键人物、关键学说,保持不断的对话关系。这是一种必要的‘思维操练’,也是走向‘心灵成熟’的必由之路。与‘五四’对话,可以是追怀与摹写,也可以是反省与批判;惟一不能允许的,是漠视或刻意回避。在这个意义上,‘五四’之于我辈,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是学术,更是精神。”本辑集刊出版,恰逢学界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有所表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的命运密不可分。此前八十年,“纪念五四”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但也不无“走过场”的时候。近年风气陡变,随着保守主义思潮的迅速崛起,社会乃至学界对五四有很多批评,对此,我们需要作出回应。并非主张“坚决捍卫”,而是希望站在新时代的立场,重新审视五四新文化运动。

作者简介

暂缺《现代中国(第十二辑)》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论文
 作为运动的新文化
 “文学革命”的另一面
——民初政治言论视野中的“文学”
 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问题
——以胡适、鲁迅与周作人为中心
 胡适“中国文艺复兴”思想研究
——中英文著述的互动与展开
 1930年代左翼文学对五四的叙述
 现代散文与传统的再发明
——作为激进诠释学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
——《中国新诗总系·30年代卷》导言(上)
 新诗理论中的“形象之争”:美学、政治、形而上学
 “言志”的苦心与文心
——周作人“苦住”期间创作之分析
 “长不大”的三毛:从早期的都市顽童到1949年前后的流浪儿
 中国现代哲学建构的理路(上)
演讲与评论
 重建“文学史”
书评
 文学、思想与政治的纠葛
——读木山英雄《北京苦住庵记——日中战争时代的周作人》
 “去政治化的政治”与政治主体性的重建
——评《去政治化的政治:短20世纪的终结与90年代》
 在对鲁迅的承担之中
——读《现代如何“拿来”——鲁迅的思想与文学论集》
 在中国追索“现代”
——评《人·历史·家园:文化批评三调》
 “现代性”视野的拓展
——评《革命与形式——茅盾期小说的现代性展开1927--1930)
 作为“左翼”的鲁迅及其可能性
——《无数人们与无穷远方:鲁迅与左翼》读后
 “国民作家”与“国家”视野
——评董炳月《“国民作家”的立场——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
 作为话语的“晚清古文”
——评柳春蕊《晚清古文研究》
 幻象背后的真实
——评《传媒的幻象——当代生活与媒体文化分析》
 报刊研究介入理论热点探讨的可能性
——评董丽敏《想像现代性——革新时期的(小说月报)研究》
 “马赛克”型都市图景的重演
——评《戏剧、革命与都市漩涡——1930年代左翼剧运、剧人在上海》
 记忆与呈现报刊的另一种方式
——评《北京的舆论环境与文人团体:1920--1928)
编后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