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一书的“导言”中,我曾提到:“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关键时刻’,其巨大的辐射力量,对后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你都必须认真面对,这样,才能在沉思与对话中,获得前进的方向感与原动力。在我看来,‘事件’早已死去,但经由一代代学人的追问与解剖,它已然成为后来者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料。对于二十世纪中国思想文化进程来说,‘五四’便扮演了这样的重要角色。作为后来者,我们必须跟诸如‘五四’(包括思想学说、文化潮流、政治运作等)这样的关键时刻、关键人物、关键学说,保持不断的对话关系。这是一种必要的‘思维操练’,也是走向‘心灵成熟’的必由之路。与‘五四’对话,可以是追怀与摹写,也可以是反省与批判;惟一不能允许的,是漠视或刻意回避。在这个意义上,‘五四’之于我辈,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是学术,更是精神。”本辑集刊出版,恰逢学界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有所表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的命运密不可分。此前八十年,“纪念五四”成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一件大事,但也不无“走过场”的时候。近年风气陡变,随着保守主义思潮的迅速崛起,社会乃至学界对五四有很多批评,对此,我们需要作出回应。并非主张“坚决捍卫”,而是希望站在新时代的立场,重新审视五四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