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ant organic pollutant,POPs)的化学结构稳定,难降解,而且亲脂性,毒性高,极易在生物体内蓄积,能够迁移到远离排放源的区域,成为全球性污染物和世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大量研究表明,POPs环境污染对生态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复杂性远远超过酸性气体、重金属等,很多POPs不仅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而且还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直接威胁野生动物甚至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我国作为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比工业发达国家更加复杂的环境问题,在前两类污染物尚未完全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POPs污染控制又成为了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从一些初步的研究结果分析,我国POPs环境污染现状还是十分严峻的。尽管国家已禁止使用DDT等有机氯农药,但环境中仍然发现有DDT等农药类POPs新的环境输入迹象。过去,我国没有针对生产过程中副产物类POPs(如二口:恶英类、多氯联苯、六氯苯等)采取过控制措施,致使一些化学品的生产和使用可能是中国二口恶英类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由于在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简称POPs)的环境监测、监控和管理方面还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安全评估系统,包括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检测技术等,同时缺乏足够的POPs基础数据(包括由于监测技术匮乏或落后导致的数据可靠性及可比性差),曾经是我们在编写国际公约实施计划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同时,缺乏环境中POPs污染水平的数据还严重影响了对人类和生态系统的背景暴露评价。因此,根据目前所面临的环境监管和监测技术问题,急需对POPs的调查技术规范和控制技术政策开展科学攻关。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在20世纪60—80年代曾经大量生产和使用了滴滴涕、毒杀酚、六氯苯和氯丹等POPs农药。自1982年我国实行农药登记制度以后,先后停止生产和使用氯丹、七氯和毒杀酚,但是目前还仍保留滴滴涕农药登记和六氯苯生产。另外,我国还从来没有针对副产物类POPs进行调查,更没有采取控制措施。因此,本课题将着重研究我国主要POPs即滴滴涕、六氯苯、氯丹和二口恶英类的调查监控与管理(预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