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生活时尚健康中医养生中医养生图典(中)

中医养生图典(中)

中医养生图典(中)

定 价:¥28.80

作 者: 周春才 著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中医保健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0402333 出版时间: 2009-04-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医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诸多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于一身,其独特理论之博大精深,其临床经验之丰富多彩,在世界传统医学之林中都是举世无双的。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受到世界医学界的重视。中医的理论体系在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中医的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强调人身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协调统一。在发病理论上,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在治疗方面,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有病防变”,重视预防为主。中医临床治病的特点是辨证论治,辨证的实质是重视人体的机能状态,施治时强调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制宜”。中药复方多组分、多靶点、多环节的对人体的综合调节机制’,与西药单一作用靶点的机制也显然有别。经络和针灸是中医所特有的,目前针刺疗法已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承认和应用,但经络的实质和针刺治病的机制,至今仍有待揭开神秘的面纱。中医学卓越的疗效已得到世人的承认。国内外众多人士和有关专家都十分关注中医药学,也殷切期望对中医药学有所了解。’遗憾的是中医理论独特、文字深奥、不易理解,人们希望能掌握中医的基本常识,以便更好地用其为医疗保健服务。有关学科的专家也希望能了解中医理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研究中医药,为中医现代化做贡献。总之,许多人士都在期盼着通俗易懂的中医知识普及读物。

作者简介

  周春才,北京人,1957年出生,职业画家,独立撰稿人,本社特邀作者。长期致力于文化的研究与普及工作。在中西文化比较的前提下,作者从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价值共识的高度,对中国文化做出了明确的还原与界定。其作品通俗生动,内容丰富,并且已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受到专家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图书目录

前言
一、中医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基本概念与应用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说明“天人相应”的道理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的生克乘侮
用五行说明生理关系
用五行来说明病理关系
二、中医藏象学说
五脏
心脏的正常博动,中医认为主要依赖于心气
心在志、在液、在体、在窍
出纳空气的大本营,主治节,合皮毛的宰相之官——肺
营养物质的供应站——脾
贮藏血液的大仓库、主谋虑和藏血液的将军之官——肝
贮藏精气的储藏室、生骨髓、主伎巧的作强之官一肾
六腑
中清之府、主决断的中正之官——胆
腐熟水谷、主容纳的仓廪之官——胃
分别清浊、主化物的受盛之官——小肠
传泻糟粕、主变化的传导之官——大肠
储藏津液,主气化的州都之官——膀胱
疏通水道、主气血周流的决渎之官——三焦
奇恒之府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三、中医的经络基本概念
经脉的命名与分布
奇经八脉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十二经脉的循行与病候
奇经八脉的循行与病候
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
气的生理功能有五个方面
气的分布与分类
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宗气
营气
卫气
血的基本概念
血的生成
血的功能
血的运行
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津液的功能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四、中医病因说
“六气”外因
春之主气,为百病之长的“风”
夏之主气,酷热气候的“暑”
长夏主气,潮湿气候的“湿”
秋天主气,干燥气候的“燥”
四时中的主气,都可转化为“火”
“七情”内因
喜笑过度,能使心气受伤
愤怒过度,能使肝气受伤
忧愁太过,能使肺气受伤
思虑太过,能伤人脾气
悲哀太过,能使心肺受伤
胆怯恐惧,能使肾气受伤
突然惊骇,能使神惊气乱
不内不外因
影响消化功能的“饮食不慎”
损伤肾气、造成虚损根源的“房室不节”
人事不测,损伤皮肉筋骨的外因
五、辨证施治
八纲辨证及其具体内容
称为八纲统帅的——阴阳
辨别病变浅深和发展的——表里
辨别证候现象和认识病性的——寒热
辨别体力强弱和病势盛衰的——虚实
虚实有气、血、阴阳、脏、腑的虚实之分
虚实真假有真虚假实和真实假虚之分
中医辨证的基本内容——“四诊”
问诊
脉诊
病脉的识别
角虫诊
六、中医的治疗法则——“八法”
逐邪出表用汗法
涌吐病邪和有害物质的“吐法”
攻逐里实的“下法”
和解疏滞的“和法”
回阳温中的“温法”
退热降火的“清法”
消散破削的“消法”
补益虚损的“补法”
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
治分轻重缓急的“治标”与“治本”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