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现形记》位列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成书于20世纪初。小说刚一面世,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时人评价日:“中国官场,魑魅魍魉靡所不有……然数千年以来,从未有人为之发其奸而摘其覆者。有之,则自南亭此书始。”时隔百年后的21世纪初,官场文学再一次风起云涌,一大批描写官场的小说层出叠现,蔚成气,仿佛要与《官场现形记》隔着一个世纪遥相呼应。这不免让人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官场伎俩,本大同小异。”《官场现形记》最初连载于《世界繁华报》,署名“南亭亭长”,前后持续两年多时间。其后被汇集成书出版。不知是因为连载的需要,还是作者有意为之,全书没有一个中心人物,也没有贯串始终的情节,而是采用“联缀话柄”的结构方式,由一个人引出下一个人,蝉联而下,俨然是“你方唱罢我登台”,下场的人不再上场,但总有人在台上接着唱下去。这样的写法,使得《官场现形记》能够在70多万字的篇幅内,涉及了当时全国14个省中的11个,刻画了大大小小的官吏100多个,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清末官场贪污腐败的“群丑图”。其场面范围之广,人物之多,贪渎伎俩之全,堪称古今之最。书中的人物,用胡适的话来说,是“此书里没有一个好官,也没有一个好人”。其实不是书里没有好人,而是官场上没有好人。这一点慈禧太后看得很清楚:“通天底下一十八省,哪里来的清官?但是御史不说,我也装作糊涂罢了。就是御史参过,派了大臣查过,办掉几个人,还不是这么一回事?前者已去,后者又来,真正能够杀一做百吗?”当时的官场就是这样的腐败不堪。上到一品大员,封疆大吏,下到抚道知县,直至典史师爷等佐杂小吏,无官不贪,无吏不污。他们共同奉行的“座右铭”是“千里为官只为钱”,而且大多对此直言不讳,贪污受贿已经成了官场公开的规则和目的,就连老佛爷自己也坦言:“某人当差谨慎,在里头苦了这多少年,如今派了他去,也好让他捞回两个。”在这样的官场上,官大的通过出卖官缺而中饱私囊,官小的则一方面用钱来保位、迁升,一方面又要更加变本加厉地用官职来牟利。官场完全成了商场,而其获利则远大于商场。用书中人物田小辫子的话说:“任他缺分如何坏,做官的利息,总比做生意的好。”另一个人物黄二麻子在生意场上“遍尝苦辣甜酸滋味”之后,也终于恍然大悟道:“统天下买卖,只有做官利钱顶好!”这也就无怪乎官场外的人都拼了命地往里挤——挤进去就有钱赚;也无怪乎官场里的人都拼了命地往上爬——爬上去就有更多的钱赚。虽然官场上钻营贪渎的心思是一样的,但其手段却是五花八门,极尽能事。这也是《官场现形记》的一大看点。官居中枢的华中堂,“最恨人家孝敬他钱。你若是拿钱送他,一定要生气,说:‘我又不是钻钱眼的人,你们也太瞧我不起了!”’但他却收古董,而且一定要从他自己开的古董店买来才行。但凡送给他的古董,总还会出现在他的古董店里,等着人再次买了送给他。据说他就这样一共收了“八千零六十三个”鼻烟壶!还有那个候补知府刁迈彭,知道上司不喜欢他,就“日夜钻谋”:“凡是面子上的巴结,人人都做得到,不必去做。总要晓得抚台内里的情形,或者有什么隐事,人家不能知道,我独知道。或者他要办一件事情,未曾开口,我先办到,那时候方能显得我的本领。”于是他安插眼线,见机送礼,直至暗中替抚台大人还债,终于赢得了抚台大人的青睐,一路官运亨通。至于他为了把自己拜把兄弟死后留下的300多万家财弄到手,设计导演了一出天衣无缝的连环计,更是几乎可以。当侦探小说来读。类似这样的手段伎俩,在《官场现形记》中俯拾皆是,而且一个个翻新出奇,实在让人大开眼界。作者李宝嘉,字伯元,1867年出生于江苏武进一个书香门弟之家。1896年只身来到上海,先后创办了《游戏报》和《世界繁华报》。他深感于当时官场的黑暗腐败:“羊狠虎贪之技,他人所不忍出者,而官出之;蝇营狗苟之行,他人所不屑为者,而官为之。”由此创作了《官场现形记》。作者最初计划写120回,可惜天不假年,在前60回结集出版后不久,李宝嘉就溘然辞世,年仅39岁。章太炎评价他是“固执大义,以文救国”的人;柳亚子则盛赞他是“强项不低首,力作扫妖氛”。《官场现形记》较早的版本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上海世界繁华报本、光绪三十年粤东书局石印本、宣统元年(1909年)崇本堂石印本等。本书即以光绪二十九年本为底本加以点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