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育各级教育中国教育史论丛

中国教育史论丛

中国教育史论丛

定 价:¥26.00

作 者: 高时良 著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中国教育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33448455 出版时间: 2009-03-01 包装: 平装
开本: 大32开 页数: 298 字数:  

内容简介

  一位年近百岁的学者,生笔耕不缀,这是他又奉献给读者的一部研究精萃。《中国教育史论丛》以记史与论史的双向治史方法。对中国教育体制与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以专题研讨形式,推本溯源,论衡正误。对前人所未道及或存疑而言未尽者,进行钩沉、补遗。书中征引的史料涉及经、史、子、集、小说、笔记和古今学者的有关著作数百上千种,为后世治教育史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线索。

作者简介

  高时良 191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33—1937年就读于厦门大学教育系,在校四年均获陈嘉庚奖学金。曾担任福建省教育厅研究室主任兼编辑委员会主任,福建省新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福州大学副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福州师范专科学校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史教研室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福建省教育志编委会顾问、终审,民革福建省委顾问。另担任全国教育史研究会、中华孔子学会、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理事,福建省教育史研究会顾问;《中国古代教育文献丛书》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教育史学科组成员,《教育与心理辞典·中国教育史》主编。在《新教育》、《中华教育界》、《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教育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约百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个人专著和主编的著作有《学记评注》、《中国古代教育史纲》、《苏联国民教育》、《明代教育论著选》、《洋务运动时期教育》、《中国教会学校史》、《中国近代教会学校》合作编著有《中国近代教育大事记》、《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国教育家评传》、《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先秦教育论著选》、《中国书院辞典》、《中国师范教育通览》等。个人与合作成果曾获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两次)、全国优秀教育图书奖一等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两次)。

图书目录

一、文教方针政策
(一)始皇未焚尽书“坑儒”实坑术士
(二)罢百家独尊儒术非“古今通谊”
(三)孟学宋而后在文教领域定位
(四)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说有偏颇
(五)黄老之学缘何进入科场学校
(六)早期启蒙思潮冲击古老理念
(七)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教育模式
二、历代教育官制
(一)司徒掌管教育但非专职教官
(二)瞽史亦为早期文化教育官员
(三)三老五更各一人非三人五人
(四)博士设官始于战国非始于秦
(五)国子祭酒西汉时置后世承之
(六)汉经博士应是教职不是吏职
(七)秦汉到民国间教育官制变迁
三、各类学校建置
(一)《王制》记虞庠设国之西郊有误
(二)早期的塾并非专指教育场所
(三)小学起初乃为贵族子弟而设
(四)明堂与辟雍非同一性质机构
(五)大学太学文字表述同中有异
(六)“乡学”非地方基层或农村学校
(七)郡国立学始于汉初非在魏世
(八)学、校、学堂各有历史时代标志
(九)大、中、小学结构早于清初提出
(十)师范职业教育纳入学制系统
(十一)社学发展驱动教育走进民间
(十二)宋设慈幼局为育婴事业开端
(十三)村有冬学展现农家生活风采
四、教师学生称谓
(一)称“子”“夫子”,以其为师间有例外
(二)“先生”“学生”寓意涉世经验深浅
(三)喻学生为“桃李”疑不自唐代始
(四)“青衿”为学生代称首见于《诗经》
五、课程教材教法
(一)孔门六艺之教世有不同解读
(二)最早的学校教科书范本石经
(三)兔园册以通俗课本流行村塾
(四)《千字文》疑有不同的版本行世
(五)最早看图识字课本《对相四言》
(六)后汉马融绛纱帐下的导生制
(七)监生积分制始于宋完备于明
(八)明代高等学校创学生实习制
(九)从“夏楚收威”看历史上的体罚
(十)“满腹经纶”找到新近理论依据
六、伦理道德教育
(一)“礼”的本性不是宣扬禁欲主义
(二)衡量道德标准因时而异其趣
(三)“义”“利”两种价值取向几时合龙
(四)诚信亦是道德教育重要内容
(五)“束惰”多义作修行解符合逻辑
(六)曹魏太学生犯规罚饮水质疑
七、察举科试制度
(一)早期以得举秀才为无上光荣
(二)历代选拔人才重视进士出身
(三)殿试第一名称状元始于明代
(四)东汉创立复试制度历代因之
(五)唐宋科举开始试卷弥封膳录
(六)宋代严厉取缔试卷文字雷同
(七)“公车”非备车马接送举人之谓
(八)读书人祀文昌魁星为求功名
八、书院文化特质
(一)唐代与宋而后书院性质有别
(二)书院组织管理深受禅林影响
(三)园林化为书院营造绚丽环境
(四)宋学汉学及其教育在此长成
九、生产劳动教育
(一)尊神农等为圣在教人不忘本
(二)士于春秋时期脱离生产劳动
(三)墨翟从哲理上揭示劳动价值
(四)我国史有行会未有行会学校
十、科学技术教育
(一)《墨经》中所见的数理知识传授
(二)汉以后几部农业技术指导书
(三)手工业技术留下来传世纪录
(四)清末科技教育发展坎坷历程
(五)政府官员或学者到西方取经
十一、少数民族教育
(一)科举不分夷夏一体取得功名
(二)党项羌人治理下的西夏教育
(三)契丹、女真族文教中原化历程
(四)清代苗瑶等族子弟教育设施
(五)清末、民国时期少数民族教育
(六)郑经等开拓台湾高山族教育
十二、终身教育机制
(一)古今教育家、学人论终身教育
(二)旧时官学、私学修业不拘年限
(三)科举制诱发读书人继续学习
(四)胎教亦得纳入终身教育范畴
十三、生态环保教育
(一)儒家典籍中的生态环保语言
(二)“天人合一”揭示人与自然和谐
(三)生态伦理教育得从童蒙抓起
十四、语言文字学习
(一)我国文字起源在甲骨文之前
(二)传统蒙学从教孩童识字起步
(三)习字具有怡情养性教育功能
(四)白话文如何成为今文字主流
(五)倡讲普通话亦一场文化革命
(六)汉字简化符合文字发展规律
(七)外国语登上我各类学校讲台
附录:参考书(刊)目举要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