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程》在编写中突出了以下特点: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通过健身知识和方法的学习,达到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目标,是本教材选编内容的主要标准。所以,教材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并贯穿于教材之中。为满足大学生对体育有更多更深入了解的需要,在内容编写中还注重了文化性,比如增加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介绍。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体育锻炼需要科学理论知识的指导,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教材内容选编中,既精选了体育锻炼与增进健康方面的科学原理,同时也注意吸收新的科研成果和知识。在选取和编写这些内容时,又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为学生所用,便于自学、自练。选择性与时效性相结合。在运动项目的选编中,我们选取了目前大学生喜爱的一些运动项目进行了介绍,力求锻炼身体的方法丰富多彩,为学生提高较大的选择空间。同时,这些运动项目大都是在高校现有场地设施条件下能够开展的项目,可以通过学生课内外锻炼,取得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在健身知识的选编中,既有现代体育运动科学知识的阐述,也吸收了传统养生保健知识精华。在运动项目的选编中,既把现代体育运动中适合在高校开展的项目选编进去,满足大部分男女大学生对学习这些运动项目的心理需求,同时,也选编了少量传统健身项目如武术、瑜伽等,体现民族性。另外,教材还充分反映和体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7年5月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意见指出: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磨炼坚强意志、培养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素养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通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