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高能物理实验物理学家、原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1940年6月生于广西桂林,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大学期间曾受教于赵忠尧、张文裕和关肇直等著名科学家。大学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在赵忠尧指导下进行原子核实验研究,积累了有关核探测器和实验方法方面的经验。 1978年1月,郑志鹏同志被选送到德国汉堡丁肇中实验组工作和学习,很好地完成了大面积闪烁计数器的研制和建造任务,受到世界著名科学家丁肇中的好评。他还有幸参与了著名的作为胶子存在证据的“三喷注的发现”的实验研究。1979年6月回国后,致力于将大型高能粒子探测器的技术移植到中国的工作,首次用国产材料和光电倍增管建成大面积闪烁计数器,并建成高时间分辨率的飞行时间计数器。 1985年至1986年,郑志鹏同志应邀作为访问学者在日本高能物理研究所(KEK)从事研究,参加了AMY探测器的设计和建造,首次成功地将BaF2晶体用作亮度监测器,这些贡献都受到了AMY国际合作组的赞许。郑志鹏自日本回国后,负责北京谱仪(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探测器)的建造工作,和近百位同事一起成功建造了一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质量的谱仪,成为1991年国家特等科技进步奖的获得者之一。1992年,他领导了一个科研小组,在北京谱仪上成功地进行了τ质量的精确测量,为检验轻子普适性是否成立起了决定性作用。该项实验被认为是1992年前后最重要的高能物理实验成果,被评为1995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排名第一)。他还为以后在北京谱仪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如ζ(2 230)粒子的确认和衰变道的发现ψ′,的新压抑衰变模式的发现等作出了很大贡献。 自1990年以来,郑志鹏多次应邀在国际高能物理学会上作报告。他是1990~1996年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学会会员,从1998年起任亚洲未来加速器委员会主席(两年一届),他还是纽约科学院院士。1995年,他作为组织委员会主席,成功地在北京举办了1995年国际轻子光子会议(与会者近干人),得到国际上的好评,为中国高能物理进入国际科学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郑志鹏1992~1998年任高能物理所所长,除了继续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以外,还负责全所的管理和组织工作,并兼任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郑志鹏相继在《物理评论快报》、《物理通讯》、《科学》、《核物理》、《现代物理通讯》、《物理学报》、《高能物理与核物理》、《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和《核仪器与方法》等国内外期刊上共发表论文120余篇;参与了《粒子物理与实验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专著的写作:还出版了三本科普书籍并发表了许多篇科普文章。江向东同志,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现代物理知识)副主编、中国物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1 950年9月出生于安徽省望江县。197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从事粒子物理的理论研究。1987年9月到1989年4月赴加拿大国家原子能研究中心(TRIUMF)理论组做访问学者;1992年12月到1993年2月赴位于意大利里雅斯特市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进行协作访问。从1994年起,兼任《现代物理知识)编辑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