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环境科学、安全科学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协同再生对策研究

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协同再生对策研究

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协同再生对策研究

定 价:¥35.00

作 者: 刘抚英 著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三废处理与综合利用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4116231 出版时间: 2009-04-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63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协同再生对策研究》以中国矿业城市为背景研究了工业废弃地更新利用的系统对策。在提出了工业废弃地概念,剖析其产生原因并对其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分析指出了目前国内工业废弃地再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通过建立工业废弃地系统模型并对系统特征进行分析,依据协同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协同再生”的观点,构建了由系统协同再生的目标体系与运行机制,土地更新利用的框架、模式与程序以及工业废弃地场地与设施再生方法等共同构成的系统协同再生的研究结构。《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协同再生对策研究》图文并茂,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师生和研究人员以及城市国土资源、城市规划等行政主管部门针对工业废弃地再生的设计、研究和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刘抚英,辽宁省辽阳市人,浙江工业大学建工学院建筑系教授,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研究所所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1969年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1987年9月保送大连理工大学建筑系,1991本科毕业后保送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系,1994年6月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3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8年1月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任大连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主持完成建筑设计项目150余项,并获省、市级优秀设计奖5项,主持或参与完成科研课题7项,在《建筑学报》、《世界建筑》、《华中建筑》、《新建筑》、《住区》、《南方建筑》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图书目录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矿业城市面临衰退的困境
1.1.2 工业废弃地作为矿业城市危机和复兴的双重载体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背景解读——中国矿业城市概况
2.1 矿业城市的界定与分类
2.1.1 矿业城市的界定
2.1.2 矿业城市的分类
2.2 矿业城市的地区分布
2.3 矿业城市的空间结构
2.3.1 矿业城市空间结构特征
2.3.2 矿业城市空间结构类型
2.4 矿业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2.4.1 矿业城市的形成
2.4.2 矿业城市的发展演化
2.5 矿业城市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2.5.1 存在问题
2.5.2 发展对策
3 中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的基本问题
3.1 工业废弃地的概念
3.1.1 工业废弃地定义
3.1.2 与相近概念比较
3.2 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产生原因
3.2.1 主导产业衰退
3.2.2 工业企业区位转移
3.2.3 沿用资源生产技术方法
3.3 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分类与特征
3.3.1 煤炭型工业废弃地
3.3.2 油气型工业废弃地
3.3.3 金属与非金属型工业废弃地
3.4 工业废弃地更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3.4.1 利益偏好与冲突
3.4.2 法规政策滞后与缺位
3.4.3 发展模式单调趋同
4 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系统协同再生理论框架
4.1 工业废弃地系统及特征
4.1.1 工业废弃地系统
4.1.2 工业废弃地系统特征
4.2 协同再生理论观点的提出
4.3 协同再生的基础理论——协同学
4.3.1 协同学理论的起源
4.3.2 协同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4.3.3 协同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4.4 工业废弃地系统协同再生的研究结构
5 工业废弃地系统协同再生目标与机制
5.1 系统协同再生的目标
5.1.1 子系统发展进化目标
5.1.2 子系统协同目标
5.2 系统协同再生的运行机制
5.2.1 土地更新利用主导机制
5.2.2 土地复垦经营管理机制
5.2.3 土地更新利用经济运行机制
5.2.4 人员就业安置与社会保障机制
6 工业废弃地土地更新利用框架、模式与程序
6.1 工业废弃地土地更新利用框架
6.1.1 环境子系统协同再生的隐喻序参量——生态系统进化
6.1.2 经济子系统协同再生的隐喻序参量——产业结构优化
6.1.3 社会子系统协同再生的隐喻序参量——社会利益维系
6.1.4 系统整体进化的隐喻序参量——发展循环经济
6.2 “生态系统进化”框架下的土地更新利用模式
6.2.1 生态恢复模式
6.2.2 次生湿地维护模式
6.3 “产业结构优化”框架下的土地更新利用模式
6.3.1 接续替代型工业模式
6.3.2 都市型工业模式
6.3.3 都市农业模式
6.3.4 文化产业模式山
6;3.5 房地产开发模式
6.3.6 复合型旅游业开发模式
6.4 “社会利益维系”框架下的土地更新利用模式
6.4.1 城市公共设施模式
6.4.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模式
6.5 “发展循环经济”框架下的土地更新利用模式产业园
6.6 工业废弃地土地更新利用实施程序
7 工业废弃地场地与设施再生方法
7.1 大地艺术创作
7.1.1 大地艺术的发展历程
7.1.2 大地艺术应用于工业废弃地改造
7.2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7.2.1 工业遗产保护的发展回顾
7.2.2 工业遗产的构成
7.2.3 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层级及模式
7.2.4 我国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上的工业遗产资源
7.2.5 我国工业遗产资源的认足和分级idi㈠
7.3 景观重构——后工业景观设计真
7.3.1 后工业景现的概念
7.3.2 后工业景现的设计思想与方法
7.4 旧工业建筑改造利用
7.4.1.喇性模式㈠
7.4.2 內部重构模式
7.4.3 外向拓展模式真
7.4.4 组合模式
7.5 污染场地清理
8 矿业城市工业废弃地土地更新自用案例研究
8.1 案例研究程序与方法
8.2 案例研究——山市古冶区林西矿区工业废弃地更新利用
8.2.1 唐山市古冶区城区概况分析
8.2.2 林西矿区工业废弃地系统分析
8.2.3 林西矿区工业废弃地土地更新自用模式选择m
8.2.4 林西矿区工业废弃地土地更新利用经济对策
8.2.5 林西矿区人员安置对策建议
8.3 案例研究2——徐州市九里湖周边地区工业废弃地更新利用叫
8.3.1 徐州事九里区城区概况
8.3.2 徐州事九里湖用迫地区工业废弃地系统分析
8.3.3.九里湖周边地区土地适宜性分析
8.3.4 九里湖用速地区工业度弃地更新利用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考察报告
附录B 徐州市九里湖周边地区调研资料清单
后记
作者简介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