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信息与知识传播可视的文化:影像文化传播论

可视的文化:影像文化传播论

可视的文化:影像文化传播论

定 价:¥38.00

作 者: 张宇丹,吴丽 著
出版社: 云南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新视野新闻传播学丛书
标 签: 出版

ISBN: 9787811127812 出版时间: 2009-04-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字数:  

内容简介

  当形容因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时,不难想到一个词:“赏心悦目”。我始终纳闷,为什么是“赏心悦目”而不是“悦目赏心”呢?从感受顺序上说,应该是先有“悦目”方能“赏心”,不知当初造这个词时是出于何种考虑。经由人的感知通道到达大脑心灵,人类接触外界现实主要凭借五大感受器官,人与人接触交往也主要借助五官。在五官感觉中,触觉、嗅觉和味觉更多行使着生理性的功能,而视觉和听觉则是感知、传受信息和意义的主要感知通道,发挥着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社会和文化功能。“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功效差异和感知经验,似乎使得视觉又胜出一筹,成为五官中的佼佼者,历来饱受赞誉和溢美。这也就难怪古往今来有关“视觉推崇”、“视觉中心”之类的声音此起彼优,对于视觉文化的研究成为当代人文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不仅要认识研究“悦目赏心”的,而且也要认识研究非“悦目赏心”的,认识研究如何通过高贵的视觉对现实世界和人类自身实现表征、传播和接受的。从信息的传递、意义的呈现到历史的记述、文化的传承,视觉表达、视觉感知和视觉思维具有怎样的效用?如果说人对于外界现实的观照主要是一种主体注目客体的单向式的“看”,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彼此注视则是一种双向交互的“看”与“被看”,二者的位置是可以变动转换的,由此所形成的不同视觉关系生成不同而多样的视觉效应,视觉文化因此而扑朔迷离、引人人胜。这算得是著书立说的理由之一。

作者简介

暂缺《可视的文化:影像文化传播论》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开头的话
A.表征·视觉·影像
一、表征
1.表述
2.象征
3.意义
4.表征危机
二、视觉
1.视知觉与信息传受
2.视觉中心与视觉推崇
3.视觉思维与视觉文化
三、影像
1.影像的符号特性
2.影像在图像体系中的演进
B.对历史和文化的表述
一、感性形态与理性形态:文本模式
1.感性与理性
2.文字与视像
3.概念视觉化的尝试:《资本论》
4.文字形态的影像转换:《色·戒》
5.视觉文化时代的图文关系
二、文化不仅可记忆而且是可视的
1.文化人类学与民族学
2.有关影视人类学
3.有关视觉人类学
C.影像的表征可能
一、影像记录
1.实物·文字·语音·图像
2.模仿·复制·虚拟
3.纪实·虚构·虚拟
二、影像传播
1.影像传播的技术发展
2.影像传播的媒介
3.影像传播的主体和内容
三、影像消费
1.无处不在的影像
2.主客观因素下的影像消费
3.消费的不仅仅是影像
四、影像暴力
1.影像暴力与暴力影像
2.影像泛滥:麻木性迷恋
3.影像控制:意识形态霸权
4.不良影像:影像世界中的“格雷沙姆定律”
五、影像交往
1.铺垫:交往面面观
2.呈现:什么是影像交往
3.思考:影像交往带给我们什么
D.影像文化志的描述
一、影像与种族
1.全球化背景下的影像与种族
2.影像作为种族的媒介
3.种族作为影像的叙事内容
4.种族作为影像的叙事策略
二、影像与性别
1.影像性别与现实性别
2.影像中的性别呈现
3.影像对性别的建构
三、影像与身体
1.作为研究对象的身体
2.作为影像内容的身体
3.作为影像营销策略的身体
4.作为影像权力表现的身体
四、影像与仪式
1.双重的仪式:仪式理论与影像的联姻
2.影像寓言:电视影像与消费仪式
3.影像事件:奥运转播与体育仪式
4.影像表演:春节晚会与年俗仪式
E.影像文化的传播
一、新闻影像:当下性
1.影像叙事:描述与再现
2.影像媒介的传受特性
3.影像叙事学:以图说话
4.再现现实·召唤与控制·认知偏差
二、历史影像:文献性
1.一部纪录电影的启示:《四万万人民》
2.影像史学:影像作为史料与治史手段
3.寻找“历史的盲点”与“文化抢救”
4.关注小人物:影像记录传播主客体的嬗变
三、商业影像:拟似性
1.将存在视觉化: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
2.制造需求:商品、文化与符号三位一体
3.洗脑:“无意识编织的空间”与拟像
4.虚拟现实·利润与操纵·异化和偏差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