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生活时尚健康家庭医生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

定 价:¥27.00

作 者: 李荐中 主编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丛编项: 变态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系列丛书
标 签: 健康百科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17113861 出版时间: 2009-05-01 包装: 平装
开本: 大32开 页数: 359 字数:  

内容简介

  作者在编撰本套丛书过程中力图体现以下特色:一是科学性。这套丛书是对异常心理与行为研究和临床成果的总结,遵循科学的基本原则和途径,着重于其学术价值,而不是经验心理学的方法与结论;二是系统性。丛书的每一部都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该类心理障碍的历史来源、发展过程、流行病学、原因与影响因素、理论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等;三是实践性。本套丛书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强调应用价值,提供诊断和防治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四是开放性。全套丛书力图反映国内外研究的最新成果,并以生物心理社会整体模式为指导,广泛吸收多学科的相关知识与研究资料,从不同角度反映异常心理的性质与特点。总而言之,作者试图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和广大对变态心理学有兴趣的人们提供一套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能体现历史又反映进展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李荐中,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导师。曾任齐齐哈尔市第一神经精神病医院精神科主任和心理科主任、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医学与心理学系主任。现任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院长和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一线工作。在精神医学与心理卫生领域辛勤耕耘。1985年率先在国内开展“考场境遇性焦虑”的研究,被《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誉为“开阔精神医学新领域的重要尝试”;1987年开展关于“离退休老干部心理卫生”的研究;1989年开展对“性变态”的研究等。此后潜心研究适合中国人特点的心理疗法。并于1996年正式提出“全方位整合心理疗法”的基本理论并进行了临床应用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年开展对“青春期逆反心理”的研究,首次提出“团体家庭治疗”的方法,美国著名精神医学家,心理治疗家、WHO亚太地区精神医学联络人曾文星教授曾撰文称赞李荐中在心理治疗上“很有贡献”。代表作有《心语——心理咨询案例》和《全方位整合心理疗法》。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慢性疲劳综合征
第一节 概论
一、慢性疲劳综合征概念
二、发病情况及国内外流行情况
第二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及
病理生理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三、病理生理
第三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
二、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第四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诊断
一、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诊断标准
二、日本于1992年制定的诊断标准
三、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中的注意事项
四、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思路及分组
第五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一、神经衰弱
二、纤维肌痛综合征
三、多化学物质敏感综合征
四、多发性硬化
五、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一六、抑郁症
七、焦虑症
八、慢性疲劳综合征与亚健康的关系
第六节 中医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认识
一、肝脾功能失调说
二、脾胃内伤说
三、脏腑亏损、气血不足说
四、气虚阴亏、气机失调说
五、肝肾不足说
第七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治疗与康复
一、现代医学治疗
二、中医治疗
三、康复治疗
四、心理疗法
第八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健康教育及预防护理
一、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健康教育与预防
二、护理
三、慢性疲劳综合征预后
第九节 特殊人群慢性疲劳综合征问题
一、儿童与青少年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特殊问题
二、女性慢性疲劳综合征特殊问题
第二章 亚健康状态
第一节 健康概念及相关问题
一、健康概念及衡量标准
二、健康四大基石、八大要素
第二节 亚健康概念的提出
一、亚健康的概念
二、亚健康流行情况
第三节 亚健康的起因
一、社会因素
二、心理因素
三、生活方式因素
四、环境污染因素
五、中医对亚健康起因的研究探讨
第四节 亚健康的主要表现
一、亚健康主要分类方法及表现
二、亚健康按身体系统分类及表现
三、亚健康中医分类方法探讨及证候
第五节 亚健康状态的判断与检测评估
一、亚健康的范畴
二、亚健康的症状判断标准
三、亚健康的血液检测评估方法
四、量子共振检测法
五、食物不耐受检测
六、福贝斯远程健康检测系统
七、量表检测评估方法
八、其他对亚健康筛查检测方法及研究
第六节 亚健康转归
第七节 亚健康的干预
一、顺应生物钟节律规律作息
二、保证充足睡眠建立午睡习惯
三、调理饮食注重自我保健
四、睡眠调整
五、社会与心理行为调节
六、亚健康者的运动调理
七、亚健康状态疲劳、疼痛及其他症状的调理
第三章 神经衰弱
第一节 神经衰弱的概念
第二节 神经衰弱的沿革
第三节 神经衰弱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第四节 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
一、脑功能衰弱症状
二、情绪症状
三、心理生理障碍
第五节 神经衰弱的诊断
一、症状标准
二、严重标准
三、病程标准
四、排除标准
第六节 神经衰弱的鉴别诊断
第七节 神经衰弱的治疗与康复
一、心理治疗
二、药物治疗
三、其他治疗
第八节 神经衰弱的预防
一、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增强机,件的自我防卫能力
二、培养良好的兴趣
三、保持良好的情绪
四、注意睡眠卫生
五、加强体育锻炼
六、注意劳逸结合
第九节 神经衰弱与慢性疲劳综合征及亚健康
状态的关系
第四章 纤维同、肌痛综合征
第五章 多发性硬化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