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环境材料概论
1.1 环境材料的概念
1.2 环境材料的研究内容与分类
1.2.1 绿色友好材料
1.2.2 环境工程材料
1.2.3 环境相容材料
1.2.4 环境可降解材料
1.2.5 固体废弃物利用材料
1.2.6 环境修复材料
1.3 各种环境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绿色汽车涂层材料研究进展
1.3.2 绿色建筑乳液涂料研究进展
1.3.3 绿色建筑细乳液涂料研究进展
1.3.4 环境净化材料天然高分子絮凝剂研究进展
1.3.5 环境催化材料高温煤气脱硫剂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2章 绿色汽车涂层材料——有机硅改性高固体分羟基
丙烯酸树脂
2.1 前言
2.2 合成工艺
2.2.1 合成用材料
2.2.2 合成装置和工艺
2.2.3 合成产物的性能检测方法
2.3 有机硅改性高固体分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基本性质与结构表征
2.4 合成条件的影响因素
2.4.1 溶剂的选择
2.4.2 引发剂的选择
2.4.3 链转移剂的选择
2.4.4 聚合温度的影响
2.4.5 硅含量对热学性质的影响
2.4.6 硅含量和固化温度对水接触角的影响
2.4.7 分子量对涂膜水接触角的影响
2.4.8 表面能估算方法的选择
2.4.9 聚合物分子量对涂膜表面能的影响
2.4.10 硅含量对涂膜形貌特征(AFM)的影响
2.4.11 硅含量对涂膜表面结构(XPS)的影响
2.5 有机硅改性高固体分羟基丙烯酸树脂的应用性能
2.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环境友好绿色建筑涂料——有机硅改性聚丙烯
酸酯乳液
3.1 前言
3.2 制备工艺
3.3 表征方法
3.3.1 红外全反射的测定
3.3.2 透射电镜
3.3.3 动态光散射
3.3.4 热失重分析
3.3.5 接触角测定方法
3.3.6 表面能的估算方法
3.3.7 AFM
3.3.8 XPS
3.3.9 乳液聚合单体转化率测试
3.3.10 乳液固含量测试
3.3.11 乳液的稳定性测试
3.4 绿色水性建筑涂料的结构设计
3.5 影响聚合反应的因素
3.5.1 乳化剂配比对转化率的影响
3.5.2 乳化剂浓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3.5.3 反应温度对转化率的影响
3.5.4 有机硅单体含量对转化率的影响
3.5.5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粒径分布
3.5.6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结构表征
3.5.7 形貌及粒径
3.5.8 热重分析
3.5.9 有机硅含量对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薄膜水接触角的影响
3.5.10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的表面粗糙度
3.5.11 XPS
3.5.12 流变性分析
3.6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乳液建筑涂料的应用
3.7 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环境友好绿色建筑涂料——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
核壳细乳液
4.1 前言
4.2 制备工艺
4.2.1 制备所需原料
4.2.2 制备方法
4.2.3 表征方法
4.3 细乳液结构设计
4.4 影响细乳液聚合的因素
4.4.1 乳化剂浓度的影响
4.4.2 反应温度的影响
4.4.3 有机硅单体含量的影响
4.4.4 FTIR结果
4.4.5 细乳液产物的形态结构
4.4.6 热稳定性
4.4.7 有机硅含量对水接触角的影响
4.4.8 有机硅改性丙烯酸酯细乳液的微观形貌
4.4.9 XPS结果
4.4.1 0流变性能
4.5 水性细乳液建筑涂料的应用
4.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5章 环境净化材料——天然高分子改性絮凝剂
5.1 概述
5.2 壳聚糖制备工艺
5.3 高分子絮凝剂制备工艺
5.3.1 制备方法
5.3.2 分离方法
5.3.3 表征方法
5.4 影响因素
5.4.1 反应温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5.4.2 引发剂浓度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5.4.3 单体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5.4.4 反应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5.4.5 壳聚糖改性丙烯酸酯絮凝剂的红外光谱分析
5.5 改性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5.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环境催化材料——高温煤气脱硫剂
6.1 前言
6.2 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与物性参数
6.2.1 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
6.2.2 高温煤气脱硫剂的成型
6.2.3 高温煤气脱硫剂的煅烧
6.2.4 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工艺
6.2.5 高温煤气脱硫剂的物性参数
6.2.6 高温煤气脱硫剂的表征方法
6.3 含不同助剂高温煤气脱硫剂的脱硫性能
6.3.1 脱硫反应机理
6.3.2 不同高温煤气脱硫剂的脱硫性能
6.3.3 不同高温煤气脱硫剂硫化性能横向比较
6.3.4 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寿命研究
6.3.5 小结
6.4 新型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再生性能
6.4.1 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再生
6.4.2 各种高温煤气脱硫剂多次循环的再生变化规律
6.4.3 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规律的横向比较
6.4.4 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再生寿命研究
6.4.5 小结
6.5 影响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因素
6.5.1 助剂对高温煤气脱硫剂机械强度的影响
6.5.2 不同高温煤气脱硫剂比表面积的变化
6.5.3 冷却方式对高温煤气脱硫剂性能的影响
6.5.4 冷却方式对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曲线的影响
6.5.5 煅烧温度对高温煤气脱硫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6.5.6 煅烧温度对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曲线的影响
6.5.7 煅烧时段对高温煤气脱硫剂再生曲线的影响
6.5.8 硫化温度对高温煤气脱硫剂脱硫性能的影响
6.5.9 硫化温度对脱硫时间的影响
6.5.10 H2S浓度对脱硫剂反应速率的影响
6.6 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