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总是以不可预料的方式进入一个人的内心。拿我自己来说,提到“诗”,最容易想起的并非大诗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是小学二年级语文课的一段课文——说得更明白些,是一组简单的句子: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群大雁往南飞了。已经是五十年前的事了。那时的上海,当清朗秋日,高空里能够看到雁行,望着它们远去,直到那些细小的黑点变得不可辨认,融入天空,我常常默默怀想:在它们飞去的远方,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呢?后来读过许多古诗,嵇康的“手挥五弦,目送归鸿”让我记起往事,觉得有味。不知道嵇康写这诗句时想到的是什么曲子,《广陵散》吗?弦上流动是心声,它追逐飞鸿,飘舞于虚空,生命此刻得到解脱。诗到底是什么,其实很难说的,但那种对远方的遥望,至少是诗特有的一种气质吧。陶渊明《饮酒》诗“结庐在人境”一首非常有名,诗中“心远地自偏”一句之后,转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的解说是:只有当心远于尘世时,才能亲近自然并由此体悟作为万物之本源的“道”的存在,由此领会人生的“真意”。这一“真意”可以理解为哲理的,但理解为诗意的或许更合适,所以是“欲辩已忘言”。诗歌作为用语言虚拟的世界,为古人的精神性生存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它使局促的生命拥有自由舒展的姿态。那么,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商业气氛的笼罩下,诗歌的价值还有这么重要吗?它是否还能够吸引才智之士投入创造性才华?这看来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