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分缕析地解释之后,局部清楚,整体却成为壅塞、互渗的意义悬想;现代派、后现代派的“话语策略”也有了梳理概括,但是通过实践获得的“话语”内涵彰显与影响力量,却似乎空置。关键问题在于,“话语”分析的对象是语言发出及其过程,语言接受及其过程,语义生成及其过程,语境、关系变动及其过程实践活动的全部,而两位青年学者只选择了“戏剧文学”文本作为分析对象,就损失了“话语”分析对戏剧活动而言最具生动性、最具魅力当然也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我相信,本书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一不足,我相信他们有能力在今后的研究中弥补这项缺憾。现代派、后现代派戏剧发生和存在的“社会语境”清楚了,在实践场所——演出空间里遭遇的语境和语境构成状况如何?也许是值得我们分析和深思的。在那里,意义不靠悬想,“话语”不会空置。这是一本值得阅读与收藏的专著,搜集资料丰富,评介脉络清晰,归纳条理分明,为研究者提供了明显的路标和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在阅读中肯定会有活跃的思考伴生,这是本书重要的价值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