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已经定格了汶川大地震的伤痛,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是,灾难中的悲痛与激情总是会在时间的洗涤中淡漠,唯其嵌人社会、民族与国家灵魂中的行动会凝聚成厚重的历史。在这种意义上,历史的价值不仅在于纪念,而且在于历史中的行动及其规则的沉淀。因此,我们在痛定之际,仍需反思大地震中的行动与大地震后的法律。汶川“5·12”大地震后,随着各项救灾措施的施行,尤其是抗震救灾重心向灾后重建工作的转移,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诉求交织激荡,常态下制定的法律出现了一些不适,很多棘手的问题难以“依法解决”。因此,完善法律规范以支持灾后重建,使常态法律与特殊时期法律相衔接成为抗震救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现实存在的一系列重大而又亟需解决的法律问题,我们紧急组织法学院同仁,以及来自法院、律师事务所、银行等部门的人员,通过组织研讨和写作的方式开展了另一种形式的“抗震救灾”。我们从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出发,着眼于为抗震救灾寻求理论对策,拟定提纲对地震引发的重大法律问题展开研究。本书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探讨灾后恢复重建涉及的重大宪法行政法问题、重大民法问题、重大经济法问题、重大社会法问题、法律问题的实证研究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的外国法律借鉴。具体而言,涵盖了如何构建我国的灾害救助体系、灾后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财产损失的承担、标的物风险转移时间的界定、金融债务的免除、保险公司责任的承担等问题。此外,在研究国内的灾后重建法律问题时,作者高度关注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实践,重点对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相关法律制度作了介绍和比较研究。